做见识型的语文教师
《做见识型小学语文教师》,这是一本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记录着作者在教学第一线探索实践、反思的书籍。往往纯理论的书让人读来都不免感觉枯燥,有些高不可攀;而这本书里的文字无处不浸透着作者的勤奋与智慧,似乎离我们不是那么遥远。读了一些,确实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了触动:一个起步是从事数学教学的老师,时至今日,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做出了如此优异的成绩,真的是让人佩服!高老师将自己的教学人生用四个字来概括:听说读写,言简意赅。这四个字作为语文老师最熟悉不过了,每天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殊不知我们自己也须臾离不开它们。而高老师在这“听说读写”上下的工夫真的是让人感动,忍不住摘抄了几处——
那段时日,我是天天读语文类报纸杂志、天天摘抄教学小案例,每天看一节教学录像课、教案坚持尽可能多写……
只要做一天教师,“说”就不能停止;老师只有说得精彩,学生才能学得精彩,一个不会说、说不好的老师,学生不可能把真正的掌声送给他;一个只在课堂说,从不、很少对学生之外的群体大声说自己教育教学故事的老师,也很难走向优秀……
我利用空闲时间把苏教版的近300篇课文一遍一遍读,每一篇课文写上千字以上的自主分析,58次习作我写过58篇教学设计与思考,88次单元训练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写过88篇的解读文章……
为了教好小学语文教学法,我把学校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杂志拿来了,一篇一篇读,把能用的全部放在自己的备课中,并且从那年起坚持订阅十多种教育报刊……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后,我用一年多时间读这仅有29页的大书,几乎每天晚上就要看一遍……我们会跟学生说,语文学习,可以先把书读厚,然后再把书读薄。把书读“厚”的过程,是学习、接受、丰富知识的过程,而把书读“薄”的过程,则是消化、理解、融合的过程。没有读厚,就没有丰厚的学养;没有读薄,就没有真正的掌握。我们自己读书,道理一样。
读到这些文字,不禁感慨: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正如高老师在第九章中所说的,一个为自己准备十年的人,肯定会有十年的今天。那些只为自己准备几年、几个月、一个月或者只准备一天、一时的人,不可能会有着十年那样的结果。
听说读写,如果说听、读算得上是对信息的接受、吸纳,那考验一个人知识储备、水平高低的必是说与写的能力了,也就是信息内化、个性解读、思考创新之后的倾吐、表达,而这样一个过程就需要以人的主动思维为桥梁。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形势下,我们教师首先就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实践者。当读到书中第二章的内容时,高老师独具匠心的五种教材观:快速用好课程标准版语文教材,用老师自己编好的教材来教,把整本文学类书籍作为教材,用学生的文章作为教材,用学生父母的文章作为教材,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具体的实施方法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每学期五种教材,引导学生尽可能主动享受更大的、立体化的母语世界,让学生在轻松状态下习得、运用母语。这充分体现出了高老师对于“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者”这一理念的认识到位并成功地付诸于实践中。
书中高老师自己执教的《陶校长的演讲》这一教学片段,让学生做“陶校长演讲”的评委,生成了“1分课堂”的精彩!想起有人曾经用这样一个朴素的标准来评价一节课的优劣:一般的老师教教案,优秀的老师教学生。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他所说的“在预设生成与研究创新上一定要把人放进课堂”。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大家经常说,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再充分的课前预设,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到课堂上来。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最具成长潜能。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也明确指出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
没有系统地读完,更没来得及反复地品味,所以感受是粗浅的,不成文的。但我肯定自己会继续地读下去,因为有了阅读的兴趣,自然就有了阅读的期待。走进了这本书,认识了这位在教学实践中敢想敢做的老师,前几天还上网浏览了高老师的教育博客,阅读了他博客上的一些文章,再次领略到了他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这么一段话想在这儿和大家分享——
因为我是小学老师,所以思考的事只能是小事,大事我也做不了,也没有那种能力.但我一直深信一句俗话“干什么,吆喝什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要把钟撞响,撞的有味道”。所以把小事干得尽可能好一点,有一点味道成为了我的一个目标。
是啊,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身为一名语文老师,把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能创造,敢创新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语文老师,才有可能教好我们的魅力母语,才有可能教出被母语幸福拥抱的魅力学生!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