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科研训>初中教研>详细内容

读《花开的声音》有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海静 发布时间:2017-05-31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拜读了杨九俊的《花开的声音》,结合自己参与的课题研究,有如下体会。

  书的开篇为“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其中提到:“读书可以学习、更新知识,对人的精神滋养,是一种心灵的陪伴。”确实如此,读书对我们教师来说,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实际教学的应用,也是对促进教学思想的形成、教学方法的改变的一种途径。

  书中讲到“一堂好课,在一定意义上得益于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和有效组合。” 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学习”比如“概念化,在学习的情境中接受或建构知识,能够借助于书面文字的表达在头脑中构建科学的概念;结构化,知识不是一个个零乱的知识点,而是被有机整合进知识体系;条件化,不仅理解了知识,而且知道在什么情景下应用知识;自动化,即最基本的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能够在运用该知识时,达到自动化程度;策略化,不仅获得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策略”。在我们现在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下,全班同学有“共性的学习过程”,但学习是非常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知识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有其特别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有个性的学习,让共性化的学习与个性化的学习相沟联、相协调、相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三方法:一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防止部分学生被边缘化”,一是“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让知识基础上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得到‘面上’的照顾”,另一是“帮助一些特殊学生制定个别化的学习方案,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教学中还要把握“学科特质”,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促进学生舒展地生长”,给每个个体生长空间,让学生“看得见”自己成长。

  书中还讲到了“循环——差异教学”的教学模式,实现“真学习”。“循环”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或群体围绕课程学习目标,将本课时学习内容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自学、互学、指导学”三种不同形式的学习,都有所得,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递进学习。“差异”指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学力、兴趣、动力等方面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内容、进程、方式也不同。因此,要以“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为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监测——补充学习”六个环节构成课堂的结构和流程,规范引导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而形成的一套教学体系。实现“真学习”,要充分调到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优化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为学生的完整学习创造合适的课堂环境,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方式、内容、进程,保障学习个性化的实现。课堂教学使全体学生“在学习”,更多的学生“真学习”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

  对此,结合我个人以往的教学,我的理解就是,教学中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习的基础上边讲边练,实现小循环,同时关注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特点,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分层教学,在目标分层的前提下,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小组互助,在教师指导下,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下,根据自身的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方法,实现个性化学习,学习获得最大提高,确保学习的有效性。当然,在教学中,也要体现学科特点。这与我最近参与的课题研究《初中全纳课堂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是一致的。全纳教育的思想就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具体实验教学方法,在全部接纳,没有排斥、没有歧视的教学环境中,采取的实验教学的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策略,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足的发展。我们研究的就是在全纳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课堂模式。

  在具体教学中,我是这么应用的。例如,在教授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一课时)时,我的教学如下:

  第一:目标确定方法:这节课是第一章第3节,是学生第一次较系统地了解化学实验的操作与科学探究的方法。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是学习初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新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成为基础知识学习后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贯穿于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始终,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知识本身。学生在了解第1、2节5个演示实验后,在本节,通过两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的两种方法,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本节课为第3节第1课时,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实验中的仪器、操作步骤等,并第一次独立完成化学实验,应以基本操作为主,不宜太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考虑目标分层,要求全体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操作要求、基本操作;此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能根据所学的基本操作,正确地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对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上的重要性。

  第二: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变化中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全纳教育要求容纳所有学生,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因此在全纳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化学实验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参与化学实验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学习思想和方法,获得化学学习与实验的经验。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课堂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铜生锈”这个生活常见现象引入教学,通过“铜锈”这种物质性质的探究展开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验入手,小组合作,体会到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同时得出铜绿的化学性质。

  第三:全纳课堂教学思想下,学生实验设计的策略为:
本节课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和学生演示实验,既有分组探究实验的设计,又有演示实验的设计,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每两人一组,完成3个实验:①铜绿与盐酸反应;②铜绿加热;③镁带与稀酸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镁带燃烧。

  因为镁带燃烧又耀眼的强光,同时有白烟生成,为保护学生视力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故而设计为演示实验。其他均设计为学生实验,并以两人一组的形式分工合作,以便使每个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了实验教学的学习,并最终从学习中获益,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第四、教学流程设计中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小循环。例如:导入新知,我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出土青铜器的图片,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联系生活中铜生锈的现象,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进而提出“铜锈主要成分俗称铜绿,化学名称叫碱式碳酸铜,你知道铜绿有什么性质吗?”,在这里给学生提供现实的背景及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引入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是实验。

  课堂教学中,在学生预习(自我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小组讨论,实现互助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实现练习的目的,同时,教师从旁指导,每个实验完成后,均进行小结,让组内学生互评,总结实验经验和探究方法,课内3个小实验,实验3个小的教学循环,同时3个小实验,结合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探究铜的性质)称为一个大循环,最终达到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多读书,继续研究适合的教学方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