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召唤下的习惯养成教育
【摘 要】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一种素养养成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打造核心素养的必然方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阶梯。
【关键词】习惯;核心素养;德育;创新思维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核心素养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未知、质疑思辨、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责任担当、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人民教育》2014年10月刊《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所以在笔者看来,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一种素养养成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打造核心素养的必然方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阶梯。
泰州二附中一直以来把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问思辨的思维习惯。
一、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筑牢德育之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初中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尚在形成中,加之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辨识能力弱,从众心理严重,容易受身边人群和环境影响。例如有些学生出口成脏,举止粗鲁,他交往的朋友圈里往往也有类似现象;有些学生行为孤僻,沉溺网络,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父母缺少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精神世界空虚;一些学生做事拖拉,甚至上课睡觉,部分原因也在于老师要求不够严格。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往往成为校园不安定因素的温床。也只有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良好行为习惯地养成是德育之基。
所谓正本方能清源。要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判断对错的能力。我校充分发挥班会课、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手抄报评比、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在学生中推出美德善行榜,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开展习惯养成、扫黑除恶等专题教育,弘扬公德,树立规范,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营造以遵规守范的校园风尚,让社会公德意识、文明礼貌行为内化为一种精神自觉。
伊拉斯谟说过:“一个钉子挤掉另一个钉子,习惯要由习惯来代替。”所以,从具体的策略上来看,要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一种好习惯。我校政教处为了改掉学生随手丢垃圾的坏习惯,首先,通过班会课向全校师生发出爱护校园环境的倡议,使学生认识到整洁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意义;其次,联合总务处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并布置了很多宣传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再次,增加了许多垃圾箱,为学生丢垃圾提供更多途径;然后,充分发挥遍布校园的监控探头的作用,及时发现乱丢现象及时处理,起到警示作用;同时,选拔优秀学生,成立文明巡查员队伍,利用课间对各个班级进行巡视和检查,并对学生们不文明的现象进行劝阻、制止和记录,让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内心感到羞愧,自觉收敛不良习惯,并逐步培养出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二、养成学问思辨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要么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导致教学计划无法完成,多讲少问;要么为了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一问一答,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或者学生的答案稍有偏离,便被拉回。这无疑是压制了初中学生好问的天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便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失去了探索和发掘新知的欲望和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性素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的思辨能力是学会学习,以致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首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应该主动放低“身段”、放下“威严”,去仔细倾听学生的见解。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里,学生才敢于亲近老师,只有在这种亲近的氛围里,学生才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需要注意营造一种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十个手指还不一般齐”,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毕竟存在差异,这时教者需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发言,善于倾听。否则一定会给那些思维水平弱一些的同学造成心理压力,以至于不愿问、不敢问。
其次要教会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是学会学习的第一步。泰州二附中充分利用了市教育局开发的“泰微课”平台,将互联网时代的海量资源和技术“为我所用”,实现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地联动,推行“翻转课堂”模式。
在“翻转课堂”模式实践中,教师给学生学习新课时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事先设计制作的自学学案(预习提纲)和微课视频上。学生根据学案明确自学目标,根据提示的自学要求和方法自读教材,观看相关微课视频,完成预习题并提出疑难、记录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节奏,选择如何对待视频,体现了对个性化需求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培养了学生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而这些好习惯又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阶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回到教育的初心,从不起眼的习惯培养起,把义务教育做实,为国家培养品德高尚、善于专研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