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墙壁文化实践浅述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目的在于通过环境营造,制度建设和精神引领实现育人的功能,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引导和感染师生职工情操和素质的巨大的推动力量。本文所谈的校园文化是指显性文化,着重指校园墙壁文化的建设,含盖连廊墙、办公室墙、班级墙、主题墙等。校园的墙壁是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主阵地之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精神文化的外在呈现。现将本人关于校园墙壁文化建设的一点肤浅思考略呈如下:
当前校园墙壁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内容的同质化
不少学校把国学经典作为布置墙壁文化内容的首选,也有学校把古今圣贤名人的论述警句张贴在班,为了减少纷争,学校往往根据班级数配备悬挂的标牌展板,结果班班雷同。更有甚者一些与育人与学生生活脱离的内容也登堂入室赫然在目,校园文化建设变得流于形式,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二、布置的速成化
太多的时候学校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常常是由于上级检查或领导布置而匆忙上马,缺少充分酝酿,反复思考,谋划经营的过程。因此难免出现设计的内容,张贴物的大小,色彩搭配,呈现的位置考虑不周的现象,虽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却常常是“梦里不知身是客”。
三、制作的现代化
基于应景,忙于检查。呈现在校园内楼道、走廊、班级、橱窗、画廊内的张贴物往往交由广告公司连夜赶制,最终展现出来的是现代广告打印物,缺少长期积淀,缺少原创草根的特质,更谈不上地域化和民族风。
怎样才能让学校的墙壁“说话”,充分发挥墙壁的育人功能,使它成为是一首“无声的诗”,达到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个人以为建设学校墙壁文化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讲究整体性,注重系列化
所谓整体性既指墙壁文化布置物风格的协调一致,又指布置内容内在的逻辑性。我校校园内的以海陵十景的为主题的大型墙壁喷绘决定了学校墙壁文化布置应走传统的民族风基调,为此学校近期更新了综合楼原先的电脑打印物,每层用四幅作品,以诗、书、画、联等形式分别诠释冯中“和”“实”“爱”三字校园精神,从而形成系列化连廊文化。学校橱窗底板选择的或以文房四宝卷轴为底色或以青灰黛瓦的中式屋檐为背景,力争与主题喷绘保持一致。
二、力求精致性,注重简约化
有时候,我们进入一所学校常常有“乱花渐入迷人眼”的感觉。校园内墙壁过多张贴物和过于纷繁复杂的色彩常常会干扰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应急不暇难寻重点,影响了文化布置的育人功效和彰显学校特色的初衷。因此,笔者以为墙壁文化建设要防止杂而无序,多而不当,大而空洞的倾向,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墙壁文化应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学校精神层面的积淀与浓缩,应将学校的精神文化的核心元素呈现在醒目的位置。为此我们把以“爱”为核心主题画报展示在学校正门的背面墙上,让“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己敬人”的师德风尚成为每名教师的自觉行动,起到突出重点,精致简约,凝聚师生精气神的目的。
三、追求草根性,注重原创化
为避免墙壁张贴物的同质化,有时需要我们管理者适度的放手,充分的发动广大师生,调动全校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既然学校的门牌都可以由学生手书,为什么连廊标语不可以是我们教师创作的名言警句?既然有校训和校园文化品牌,为什么班训和学生名言不可以张贴在班呢?教学楼刚建成时,我们根据七年级的学生特点,侧重加强以学习自觉性教育为主线的班级墙壁文化建设;八年级则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确定“五j”为重点班级墙壁文化主题展示;九年级结合初三毕业班实际,突出理想前途教育,以“梦想园”冠名为班级墙壁文化展示园地的主题。由于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异曲同工,和而不同”成为班级墙壁文化建设的主流,草根原创的特质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体现地方性,注重本土化
一训三风和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学校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与众不同的“我”,有的时候甚至是唯一的“我”。这些个性化的精神文化应呈现在校园的醒目位置。目前,海陵区属学校基本上都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像青松文化、大树文化、海军文化、沈毅文化、金石榴文化都很有特色。当然,文化品牌一旦提炼,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让其在全校师生之中入脑入心,先是内化于心,然后是外化于行,最后才能成其为特色,而不是张贴于墙上的标签。
教育承载文化,文化提升教育。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要通过对校史的研究与发动全校教师的讨论和交流以及请专家协助等方式,挖掘本校本土的文化因子,寻找到自己的名片。在讨论交流之中找到校园文化的根,形成师生价值上的认同与统一。否则文化引领,以文化人只能是空中楼阁。
就学校而言,要进行文化建设,应该从本校实际出发,在历史的回望与未来的展望中,找寻学校文化建设的主线,做好学校墙壁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通过时间的积淀形成学校文化之魂。
此文发表于《校长》杂志2017年1-2月刊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