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陵智慧教育 >> 教师发展 >> 小学教研

读《陶行知论生活教育》有感

作者:羊璐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2日 点击数:

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论生活教育》,书中简洁、生动、深入浅出的言语深深地吸引着我,陶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他还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生活世界是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的,那么,语文知识也应如此。在语文学习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注入生活的活水,注重动态生成,教师才能和学生一同享受语文生活。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生活中的语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学生学习语文其实有两本“教科书”:一是语文教科书;二是生活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积极倡导大语文观,把“语文”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的确,生活中洒满了七彩阳光,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做生活的有心人,应当去寻找、发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带给孩子们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他们借助丰富的生活情境走进语文世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会生命的精彩。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整个社会当成学习语文的大课堂,用语文的眼光观察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促使他们自觉地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一、回归生活,自主识字

汉字来源于生活,汉字教学理应回归生活。教师应把识字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现实生活中识字,让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情景都成为识字的机会和可能。如今的孩子,生活丰富多彩,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汉字,引导他们在情境中认字,是轻松的,轻而易举的。例如:好多孩子对“超市”、“肯德基”、“麦当劳”、“中国银行”、“人民医院”……这些汉字非常熟悉,原因是家长经常带孩子们去光顾,孩子们在无意中把这些字记住了,而且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那么动画片的片名、字幕、主题歌词等,都可以成为孩子们识字的好教材,孩子们因为喜欢动画片而认识了动画片中的许多汉字。课文中已经认过的字,通过平时留心同学、朋友、亲人的姓名,观察商店的招牌、广告等,即时即景地再认,学以致用,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又激发了学生自主认学新字。

二、留心生活,不断积累

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即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和积累的习惯,使语文学习富于生活的生命价值,做生活的思想者、创造者。那么语文学习应让学生驾起生活的风帆,在语文这个知识的海洋中冲浪,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生活的乐趣。如留意一些具有创意的广告词、警示语、对联等:“澳柯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给予的是一种进取精神),“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天气预报),……从中体会语言的技巧,这对整体提高语文水平,学会分析与鉴赏,培养良好的习惯,都有一定的作用。只要你留心身边的每一个细节,你就会获得大量的学习语言的机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备一个收集语言的本子,同学间开展竞赛,看一看哪一位同学收集得最多、语汇最妙。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就会越来越丰富了。

三、联系生活,注重体验

叶圣陶先生指出:“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越见深切。”因此,语文教学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例如,教学“桔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味六个词语所描绘的凄婉悲凉的景象,以及游子的孤独、思乡之情。如果只是烦琐讲析词语,逐一讲解,那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得再多,也不能转化为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时,应结合学生生活经历、生活体验,体会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

语文蕴涵的生活内容比其他学科更宽、更广、更丰富。教学活动时让学习置身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中,更能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如教学《登山》一课,学生对那条险路的“望而生畏”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难以深刻体会。我就在教室墙角画出一条十多厘米宽的窄长地带,然后请几位学生上去走一走,规定脚不能踏出线外,因为线外是万丈深渊。结果,没有学生能顺利走过五米的长度。随后,再结合文本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到列宁背后是悬崖,脚边是深渊,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倒吸一口凉气,对小路的“望而生畏”有了深刻的体验,从而对列宁等革命者的勇气肃然起敬。

四、体验生活,轻松作文

生活是习作之源,习作,是学生成长的足印。现实中,孩子们的生活内涵是丰富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了解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作为一个正常的学生,心里都积蓄着一些感受,或喜或悲,或哀或乐。习作就是要让他们把这些话写出来,变成情真意切的文章。

习作应该是鲜活的生活体验。对于阅历有限的青少年,介入社会的方式是观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以儿童特有的目光来看周围的变化,静下心来思索,这样写出的文章也就会有深度。比如我们留心观察生活环境,就会发现今天与昨天的不同,昨天与前天的不同。留心观察,每天都能有许多新的发现,上学路上,观察路边的杂草、树木,你会发现它们的颜色跟随季节而变化;一阵大风,扬起了灰尘,吹落了花瓣、树叶;艳阳高照,树叶儿打起了卷儿……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引导学生用心来体验生活,那么在他们眼中的天空将是无瑕的碧玉,露珠将是花朵脸上的一颗晶莹剔透的泪珠……习作在学生眼中也就会成为一件十分轻松愉快的事情。

五、走进生活,历练能力

学生学习语文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应是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要用综合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文学习,我们在布置语文家庭作业时,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其身心发展和智能结构各不相同。在布置实践性家庭作业时,我们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差异,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可主要通过“读一读”、“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等这些不太复杂的家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利用网络、书籍等各种资源,搜集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高年级学生思想渐渐成熟,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可引导学生在家中进行“小课题”研究,如引导学生开办“小课题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小课题,在课外围绕小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此外,还可让学生利用电视、网络、图书等资源,进行专题资料搜集与整理,进行“外储式”学习,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通过布置实践性语文家庭作业,可以深化语文课程学习,让语文学习向社会生活延伸。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的习惯,从而带着问题走向生活,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学习是一种有序的生活,它植根于真实的生活氛围的营造,需要丰富的生活内涵,更需要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去经营。生活需要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为了孩子们头顶的七彩天空,为了语文这篇美丽的神话,让语文学习从课堂出发,尽情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吧!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