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政府》:60年,一家两代割不断的援疆情
二零二零年四月十一日这一天,我有幸成为江苏省第二批万人援疆教师的一员,登上了飞往新疆的航班,开始了满怀期待的援疆之旅。飞机在祖国的万里高空翱翔,看着舷窗外的蓝天白云,我不禁思绪万千,头脑里不断响起父亲临行前的话。记得刚接到援疆报名通知的那天,我回家跟父亲说出了想去支教的想法。父亲听后,却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默默地走进了自己的房间。直到晚饭的时候,父亲才慢慢走了出来,表情凝重地跟我说:“去吧,到了之后别忘了去看看你的小姑奶奶!”
我从小就有一个“遗憾”——没有爷爷奶奶,只有一个老嗲(父亲的爷爷)。后来上了初中,父亲才和我谈起了家里的变故,原来,在父亲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因为生计先后离家出走,再也没了消息,丢下了他们的老父亲和年仅九岁的妹妹,还有三个年幼的孩子。那一年,父亲才八个月大,两个姑妈一个三岁,另一个也才五岁(小姑妈六岁时,因出水痘早早夭折了)。失去了父母这个顶梁柱,全靠老嗲把还在襁褓中的父亲和几个孩子拉扯大,那么多张等着吃饭的嘴,生活的艰难拮据可想而知。
一九五五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一切百废待兴。为了支持新疆建设,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给新疆以强力支援,其中一项就是号召动员全国各地农村青壮年,充实新疆农业生产战线。为了家庭的生计,也为了父亲这个家里唯一的“血脉”,一九五八年,小姑奶奶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支边”,踏上了万里援疆之路,那年她才十五岁。那时候,新疆的条件十分艰苦,一大批年轻人的到来,为新疆生产建设输入了新鲜血液。在党的领导下,他们与新疆各族人民同甘共苦、团结互助,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抛洒在了这片辽阔而贫瘠的土地上,甚至不少年轻的生命在此长眠。“巍巍天山见真心,茫茫大漠留足迹”,在一代又一代新疆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下,如今的新疆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瓜果之乡”和农业大省,天山南北一片瓜果飘香,草原上牛羊肥美、马儿奔跑,田野上麦浪翻滚、棉桃簇拥。“一曲羌笛凄音奏,几声胡笳凉心透”的萧条早已不复存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农村日新月异,城市高楼林立,公路四通八达。
六十多年过去了,小姑奶奶一直没有也不愿离开她奋斗过的地方,她把新疆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里有她的青春,有她用汗水换来的牵挂,有她的家。父亲告诉我,到了新疆后,哪怕最艰难的时候,小姑奶奶每月都坚持往家中寄钱,而只给自己留下少量的生活费。在她心中一直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父亲能好好读书,摆脱没有文化的苦;还有一个,是希望父亲能够在学到文化后,到新疆来安家,远离那个伤心的地方。谁知世事难料,人的命运总是不尽如人愿,父亲连小学都没能毕业,就不得不早早地辍了学干活养家。多年来,小姑奶奶寄的生活费,也大多贴补了家用。而老嗲也无法接受父亲的远离,有重男轻女在老家留“根”的想法,也有姑妈嫁人后,父亲成了他唯一依靠的原因。“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就这样,几十年来,远在新疆的小姑奶奶与我们相隔万里、彼此牵挂,但她的苦,她的恩,我们感同身受,永远无法忘却。
虽然父亲最终并没有能够如愿与小姑奶奶在新疆重逢,但我深知,没有小姑奶奶的“援疆”和对家的守护,就没有父亲的后来,也就没有我们的幸福,就像没有了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了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收一样。我听出了父亲言语中的不舍和惆怅,更看到了他眼中的思念和期盼。放心吧,父亲,你多年来藏在心底的感谢,我会代你说出;你未能回报的恩情,我要替你回报。我还有很多话想对小姑奶奶说,我会告诉她,如今,你的故乡已经建设的非常美好,你的家人们也都幸福美满,亲人们非常希望她能够常回来看看;我还会跟她说,也请你们放心,“援疆”的接力棒交到我们年轻一代的手中,我会将感恩的心,化作奋斗的动力,传承你们那代人不畏艰难的“援疆精神”,踏着前辈们开辟过的道路,尽己所能将新疆建设得更加美好!
清新的风,掠过空旷的沙漠,拂过壮阔的草原,湍湍的河流似乎从天而降,在皑皑的雪山下奔流,一切都是那么随心所欲……美丽的新疆,我来了!多少年来相思牵挂的小姑奶奶啊,我来了!
我带着拳拳的感恩之心和炽热的援疆之情,来了!
作者杨金宝,现供职于泰州市海军中学,2020年4月赴疆支教。
本文刊登于2020年5月4日于《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政府》网站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