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科研训>小学教研>详细内容

假“恐学”,真缺爱

来源: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 作者:陈小燕 发布时间:2019-05-13 浏览次数: 【字体:

已逝心理学家李子勋曾说:“我把人间最重要的心理元素“爱”作为研究的主线,经过多方的努力,我研究出了缺爱心理理论,发现了99%的复杂心理问题根源皆是缺爱,越严重的心理问题越有缺爱的基础。”

作为一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事心理工作越久,越来越明白李子勋先生这句话的内涵。在我的咨询案例中,有位来访学生让我印象深刻,明白了爱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们因为爱才成长,我们因为爱人格才完整,我们因为爱才让一切变得可能。

1.资料:贝贝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开学不久,一天早晨,贝贝迟到了,妈妈将她送到学校门口,她就是不肯进校门。后来还是班主任老师亲自到校门口去接她进班,她才答应上课。半个月后的一天早晨,贝贝又说自己肚子疼、头晕眼花,妈妈带她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正常。于是妈妈又将她送到校门口,贝贝这次还是不肯进校门,依然是班主任到校门口接她。后来,班主任老师就找到了心理老师我,将贝贝的情况与我沟通,在她眼里贝贝是一个自我要求非常高的孩子,很要强,学习认真刻苦,希望和我一起帮助贝贝。在取得贝贝的同意后,贝贝在学校心理咨询室与我一起做了几次咨询。

主诉:性格比较内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不优秀。而第一次不敢进班,是因为迟到了,怕老师批评,怕老师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学生;第二次不敢进校门,是因为语文课老师要默写,自己有点着急和害怕,自己还没有完全会写字词,害怕自己考不了满分。觉得只要没考到满分,老师和父母就会不喜欢自己,就会认为自己就不是好学生,好孩子。

2.评估与诊断

该来访学生智力水平属于中等;个性比较内向;自尊心强;情绪不稳定。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病程小于一个月等,诊断为其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从表面上看,该来访学生属于“恐学症”,但实际是由于认知的不合理和缺乏安全感,引起的轻微焦虑。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有轻微的焦虑情绪

2.2 缺乏安全感

2.3 自我评价低

3.案例分析

3.1根据对来访学生个人资料的收集,该来访学生主要是由于认知不合理和缺乏安全感引起的焦虑。该来访学生认为只要违反学校规定了,比如迟到了,老师就会不喜欢自己,老师就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学生。该来访学生认为只要自己没有考满分,就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就会不爱我了。因此,当她迟到了或是觉得自己不能考满分的时候就不敢进学校,害怕进学校,进而引起一些生理反应,如肚子疼,头晕等。

3.2根据对来访学生家庭背景的追踪了解,该来访学生父母是人才引进来泰州工作。父母对来访学生要求严厉,要求她必须听父母的话,希望其成绩优异,以后能有大出息。家庭中母亲负责监督该来访学生学习,当该来访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她的期望时,火气会暴发,有时会打骂来访学生。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认为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提出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接受+控制)、专断型(拒绝+控制)、放纵型(接受+容许)和忽视型(拒绝+容许)。从资料的收集,判断该来访学校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专断型。

4.辅导方法

鉴于该来访学生表面上看,出现了轻微的“恐学症”,实际是由于认知不合理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导致其缺乏安全感,并伴有焦虑情绪。又考虑到该来访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适用于采取系统脱敏法和认知疗法。作为心理老师要帮助其改变固有认知,建立新的认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1通过系统脱敏法,学会自我放松。

时刻留意该来访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对来访学生出现的焦虑、恐惧等情绪进行安抚。采取系统脱敏技术一步步降低来访学生对迟到、默写、学校的敏感性和焦虑性。

4.2改变不合理认知,建立合理认知。

来访学生主动询问班主任老师和父母:“是否自己迟到了或是没考满分,就不是好孩子,好学生。”目的有在于通过与班主任老师和父母的有效沟通改变其认为父母和老师只喜欢不迟到、考满分的学生的不合理看法。

4.3 心理老师加强与班主任、家长的沟通。

通过与班主任和父母的沟通,来访学生从班主任老师和父母那明白并不会因为自己迟到或是没有考满分,老师和父母就认为她不是好学生、好孩子。特别是父母,注意家庭教养方式,让来访学生感受到父母是爱她的,这个爱并没有条件。父母要多鼓励、多沟通,少给孩子施加压力,使孩子能轻松地生活和学习,避增强孩子的不安全感,避免加大其对学校的恐惧感。

4.4阅读绘本,悦纳自我。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因我校在一年级专门设有悦读课,主要就是借助绘本,给孩子们播下爱的种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我从学校精心挑选了《折耳兔子瑞奇》、《我喜欢自己》等绘本,旨在引导该来访学生从绘本中汲取能量,接受自我,悦纳自我

4.4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悦纳自我,充分建立自信。

自制优点调查表,发给老师、父母和班级同学,并请他们帮忙填写在他们眼中自己的优点。进一步收集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优点,获得自信,提高自我评价。目的在于练习主动行为,通过主动发放优点调查表,从他人处获得肯定评价,看到自己的优点,进一步提高自信心。

5.效果评估

“原来老师、爸爸、妈妈真的不会因为迟到、没默写好就不喜欢我,爸爸妈妈只是对我太严格了。原来我身上有这么多优点啊,我以前真的都不知道!”这是来访学生的真实感受,她很欣喜,原来自己有很多优点,原来爸爸妈妈很爱她。

6.关于本案例咨询后的体会

这个案例对我有深刻的影响,它像一个警钟,时刻提醒我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案例从表面看,该来访学生有轻微“恐学症”,但实际是由于其认知出了问题,是由于家庭教养方式让孩子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导致来访学生缺乏安全感,引发了一系列行为和生理问题。

这个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安全感的重要性,孩子在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回应,父母不能和子女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结,那么孩子就感觉不到安全,就会失去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心理需要,对儿童的意义重要且深刻。正如蒋桂黎对安全感的研究认为:严格、忽略、抵制的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这其实我们,父母也应该审视自己的教养方式,我们在教养孩子时,首先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让孩子的身心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

这个案例还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问题,要改的是原件!”在这个案例中,我积极帮助来访学生改变原有认知,我更积极和父母沟通。我的来访对象都是小学生,特别在面对低年级来访学生时,针对其父母的咨询会显得更为重要和有效。这个案例,提醒我在小学心理咨询工作中,除了要重视对来访学生的心理咨询,更要重视对其家庭进行相关的沟通和咨询,这对于我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会事半功倍。

(本文发表于《大众心理》2019年第4期第18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