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规定动作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
对教研活动,我相信所有教师都不陌生。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更高层面,几乎每一位老师每学期都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然而,教研活动鲜有明显的效果,有老师甚至参加了几十年这样的活动,教学却少有明显的进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教研活动究竟怎样进行才能收效更大。教研活动,最终的目标应该是指向教学,指向教学认识的深入和教学行为的改变。要围绕正确目标,完善规定动作,加强督察指导。一个完整的教研活动,应该是一个系列活动,至少要做好以下规定动作。
一、分组并确定研究专题
之所以进行教学研究,是为了改进教学工作,改善教学行为。有些教研活动之所以没有多大实效,就是因为对教学的哪一方面做改进不是很明确,往往泛泛而谈。教研活动要想取得更大的实效,就要明确教研活动的专题,也就是说,这次教研活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教研活动的专题从哪里来?一般情况下,应该来自于教学中的困惑,当然也可以来自课题研究的主题,或来自当下教学的热点问题。具体到操作层面,首先应该有一个研究小组。一般情况下,学校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会按照教师的任教学科和年级将教师分组,同一组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团体。当然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如果是课题研究,教研活动的参加者则为课题组成员;不同学科的老师也可以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研究。组成了研究小组,下一步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共同确定研究主题。除课题研究外,组员应该各自提出自己的问题,充分讨论,从中挑选出一个最有价值的或最紧迫的问题,充分认识到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达成共识。
二、文献研究,提升认识
为什么要进行文献研究,就像小标题所写,就是为了提升认识。因为,作为研修小组感到困惑的问题,很可能是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别人或许已经有了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研究,或许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教研活动,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文献研究,可以为课堂教学指名方向。操作上,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关键词。在一定的平台上,围绕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个人研读,交流讨论,共同总结。
三、围绕问题解决的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展示
这种课堂展示应该是系列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执教一节课的问题,而应该做好课前、课上、课后应做的工作,才能保证实效。课前充分讨论。要围绕问题,围绕课前文献研究总结出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共同讨论,设计教法。也就是说,这种教学设计理论上应该能够或部分能够解决以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上听有重点。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课上仍然不能忘记这节课希望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听课教师,关注的应该是这节课的研究重点,记录的应该是这节课的研究重点。作为研究小组,还应该安排专人将教研课录像或录音,留下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为后面的继续研究做好准备。课后案例分析。课后研讨前,准备好课堂实录,准备好课堂影像,随时备用。研讨时,当然应该围绕研究专题进行,看看按照文献研究得出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在课堂教学中能不能真正有效,还有什么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改,安排好下一次课堂研讨。如此循环,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或基本得到解决为止。
四、成果总结推广
教研活动取得成果,参与活动的教师都能有所收获。然而,教研活动需要效益最大化,教研成果理应得到推广。教研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了文献研究,开展了教学研讨,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对这个研究小组来说,可能觉得已经做得很好,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如果从更高层次看,或许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还有理解不够到位的地方,还有总结不够全面的地方等等。在可能的情况下,无论是学校层面,更好是超越学校层面,邀请部分专家对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具体做法、研究资料进行分析,请专家们用模拟答辩的形式提出自己认为还没有解决或解决得不够好的问题。模拟答辩的过程中,专家们还会对研究的选题、过程和结果等提出建议。研究小组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再总结,形成更具科学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下面更有意义的工作就是成果推广了。推广的形式可以是讲座,也可以是课堂教学展示等等。推广的范围至少是全校可能用到这个研究成果的有关教师。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在更大范围推广,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研究论文、课堂影像资料甚至教研本身的做法,在尊重隐私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媒体传播。课堂教学的推广可以用在更大范围执教教研课的方式进行。
教研活动是学校常规工作,但并不一定是老师们认同的工作。很多情况下,教研活动是为了完成任务,这就违背了教研活动的初衷。我想,教研活动要做好规定动作,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形成系列,才能真正有效。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