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科研训>小学教研>详细内容

一切从心开始

来源:扬桥小学 作者:张琴 发布时间:2017-12-22 浏览次数: 【字体:

自古以来人类就给教师许许多多美好的称谓,无私奉献的“红烛”、“春蚕”、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甘为铺路石的“人梯”……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们犹豫过、彷徨过,少数教师出现了道德失范的倾向,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信念有所动摇,教书育人的观念淡化,道德责任感下降,老百姓颇有微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的部署,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指明了方向。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对这个话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做一名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师?”

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应该要保持三颗“心”。

拥有一颗爱心。 教育的全部智慧就是“爱”。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素养的基本体现。因为有爱,我们就会明白自己的职守,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对教育事业才能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并内化为动力激励自我不断前行,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当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向“教师妈妈”那样对待学生时,他就会用最大的爱心和善意,走进学生的心灵,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教育的公平体现在学校就是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老师的关爱,得到适合的教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就是把自己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所教的每一位学生,把我们的孩子培育成有本领、有担当、有情义的活泼泼的人。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坚守一颗静心。 现实的社会充满功利和浮躁,很多老师忙忙碌碌,不由自主地被各种诱惑牵着鼻子走。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否守得住教育底线,这些问题对教师的职业成长发展极为重要。教师的工作看上去是一成不变,但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每天的课堂都会有新的收获、某个学生有了新的进步,等等。教师职业是需要我们全心经营的,特别需要静得下心,耐得住时间的寂寞。其实,这种寂寞是对外人而言的,对于乐在其中的人来说,它并不觉得这是寂寞,会在他人看来一成不变的工作中找到新意和乐趣。我们所熟知的许多教育家、特级教师,那些几十年坚守在乡村小学的教师们,都是在长期的坚守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我们既然选择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就应该静下心坚守一辈子。静心教学、静心读书、静心思考、静心研究,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真正在教书育人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幸福,提升师德自觉性,培养专业的自信心。要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变革自己的教育观念,变革自己的教育手段,变革自己的教学思想,变革自己的教学模式,成为一个学习型、创新型、知识性的党员教师。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无愧于老百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

保持一颗耐心。 每一朵花都有其花开绚烂的时节,只是季节、日期的不同而已,我们面对的学生与自然界中的花朵何其相似。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需要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标准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学习成绩吗?每一位学生的自然心智水平、天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他们的成才标准和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是,至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努力改变评价标准,坚决避免用同一个尺度衡量他们。要努力发现和培育每一名学生身上相对优秀的方面、相对闪光的地方,并尽力将其发扬光大。牢固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理念,相信他们的无限潜能,充分坚信每一名学生都有成为最好的我的“天资”和“基因”,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始终用等待的心态、期待的目光,鼓励和引导他们发展特长、发扬优点,通过“教”和“育”帮助每一名学生演绎“不一样”的精彩,使他们成为“不一样的最好”,努力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卓越、获得充分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