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科研训>小学教研>详细内容

灵动,数学课堂的理想状态

来源:九龙实验学校 作者:张珑 发布时间:2022-02-06 浏览次数: 【字体:

数学是美的,数学是充满智慧的。如果细细品味名家大师的课,会发现教育思想、教学理念,课堂模式不尽相同,却有共通之处,都是提升课堂品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呈现出一种共同的状态——那就是灵动。灵动,能点燃学生心智,让其自由成长;灵动,能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 “动”起来;灵动也应该是每位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数学课堂理想状态。

“灵”是指灵气、灵活、灵感;“动”是指主动、互动、流动。灵动课堂上的孩子是有灵气的,因为他们是主动思考,积极互动;他们的思维是灵活的,时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闪现奇妙的灵感,行如溪水潺潺流动,平和愉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灵动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发现、思考、探索、创造,是精神成长的课堂,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灵动课堂是充满灵气、主动思考的课堂

学生是充满灵气的,在真实、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他们往往能利用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思维,以求解决问题。

四上《认识射线、直线和角》

环节一:线段建构:

教师用激光笔在门上投射了一个小红点,让学生画出这束光线。生一画出一条直直的线;生二在线的一端画了一个端点,因为看见了门上的小红点;教师点评“这个端点真有创意,表示出了这束光线的终点。”生三说“我觉得还得再加一个端点,表示起点。”

环节二:射线建构

提问:“如果把门打开,光线会怎样?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并画一画吗?”学生去掉了终点,因为没有遮挡物,光线可以向前无限延长。

环节三:直线建构

提问:“如果两边都无限延长又会是什么样呢?你能画一画吗?”

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充满灵气和理性的创新,主动地经历了知识建构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说,“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像转让货物。”

二、灵动课堂是思维灵活、积极互动的课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由于个性差异,他们的探究过程多姿多彩,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便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时,教师直接出示了一个没有任何数据的平行四边形,要求想办法得出它的面积。

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猜想,有的认为可以利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测量;有的认为可以像长方形那样,把一组邻边相乘;还有的则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用“底×高”来计算。

为了保护每个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让持有相同观点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探索具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交流互动时,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为了说服对方,有学生画图证明 “把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长方形后面积变大。”有学生操作演示“可以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部分,再平移就可以转化为长方形。”并总结“面积不变,底变成了长,高变成了宽,用底乘高就可以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有学生边画图边说理,“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沿着底摆一摆,得出每行可以摆几个?而想要知道可以摆几行,沿着斜边是不行的,得沿着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用底乘高,而不是底乘斜边。”

“学习金字塔”显示,讨论、实践、教授他人等主动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要远高于被动学习方式。刚刚的案例中,教师没有做过多的铺垫引导,而是唤醒学生思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数学直觉,主动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激辩,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三、灵动课堂是迸发灵感、自然流动的课堂

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求美。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精彩悄然生成。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理想中的灵动课堂下的数学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舒缓、流动。

五下《圆的认识》自编练习

王大伯到牧场放牛。右图中每个方格边长代表1米,A、B、C点各有一个木桩,D点长着一株野草莓。牛被栓在A点的木桩上,剩下的绳子长3米。

问题一“你能将牛吃草的范围画出来吗?”

部分学生不太明白题意。教师拉着一个小女孩的手说,“我需要一头牛”。学生便心有灵犀地围在教师转了起来。孩子们也会心一笑。

问题二“怎样才能让牛吃不到那株野草莓呢?”

生一说,“缩短绳子的长度,半径小了圆就小了”。

生二说,“把牛栓到C点,改变圆心的位置,圆的位置就变了。”。

练习中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知识,置于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获取了新知。好似小河流水,潺潺而过。

灵动样态下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享受知识的殿堂,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乐园。灵动课堂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经历是充实快乐的,是充分有效的,是充满智慧的,核心素养自然会得到培养。

作者简介:

张珑,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教学中倡导“以学定教”和“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追求“丰厚、灵动”的课堂状态。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2014年参加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荣获二等奖;2010年和2014年两次参加泰州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均获一等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市级课题3项,主持1项市级重点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0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