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科研训>学前教研>详细内容

读《每个孩子都很重要——利用“儿童工作坊”开发微型主题课程实践探索》有感

来源:学前名师工作室 作者:陈思思 发布时间:2020-03-13 浏览次数: 【字体: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是被书名和书面上三个海星图案深深地吸引,我默默地读了一遍书名,出于对书名中的几个词语好奇,于是我翻开了第一页,看了作者写的前言。这本书是以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园本课程探索为主线,介绍园所如何一步一步地开展园所课程,从最初的办园理念、课程观、再一步步地尝试、反思,实践,初步形成了课程开发的思路,到目前“儿童工作坊”初具成效地运行模式、管理方式等等,都对于我们目前探索的园本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儿童工作坊

工作坊,顾名思义,它首先是个空间概念,只是在教育视野中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教育概念;其次,它指明了在这个空间中儿童所要从事的行为——工作。在弄清楚工作坊的概念之前,我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儿童的工作”。

想到之前,在读到杜威的教育思想中,主动作业既包括工作,也包括游戏。工作是指复演社会中的某种工作或与之平行的活动方式。作为一种作业,它是积极的或机动的,它通过手、眼等身体的器官表现出来。杜威之所以特别用“主动作业”去界定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儿童的游戏和工作的界限并不明确,但这两种活动形态又是实然存在且十分重要的。

又联想到蒙台梭利在其《童年的秘密》一书中,也对儿童的工作进行了论述。她认为人类具有两种自有本能,而工作本能就是其中之一。充满精力地工作是儿童的特征,儿童的工作是对一种内部需要的满足,这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如果没有工作,儿童就不可能形成他的个性,就会违背他自己正常发展的方式。可见,工作是儿童重要的活动方式。

仔细品读书中提到一句话: “儿童工作坊”的本质探寻——有意义的活动。

有了“工作坊”,孩子的学习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由此可见,环境对于儿童的工作而言意义深远,而工作坊就是一个专门的供儿童工作的环境。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课程资源是孩子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载体。于是,环境与资源成为我们的突破口。

想到我们园所之前做了资源方面的工作,比如方圆3公里的课程资源图,平时收集的电子资源,如教师的PPT、白板课件等等,但我们没有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归类、动态筛选和整合利用。如果进行划分规制,这些资源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投放:有的融入幼儿园的“公共游戏区”,如石头、木头、碎布、芦柳等;有的投放在各个楼道,如纸箱、纸筒、PVC管等;有的融入班级区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为满足孩子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工作坊”提供一定的支持。

二、儿童工作坊的课程建构

了解了儿童工作的意义后,从课程的角度上,工作坊是一种允许儿童在特定的、具有主题性的空间中进行主动作业的课程组织形式,其学习方式集体验式、探究式、互动式于一体,配备着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材料和工具,同时拥有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教师的指导。

书中有个案例:刚开学不久,中(1)班孩子在户外捡到了“广玉兰的花蕊”,对这一小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引发了一场学习活动。教师观察捕捉到孩子的困惑和需求,进而支持孩子围绕“广玉兰的花蕊”形成工作坊。孩子们在“自主求证”中获得了关于广玉兰的数量、沉浮、大小、干湿以及广玉兰花蕊的生长特征等。活动中,大家还利用主题小书、折页式卡片、屏风式连环画等不断分享梳理巩固自己的经验。案例中对于教师如何感知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如何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以及最后活动的开展和效果都详细地做了介绍。

诸如此类的活动案例,带给我们课程建构的不同视角:一个个“儿童工作坊”活动是如何按照科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起来,构建符合每个孩子需要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建构的初步思考

首先是课程目标的立体建构,主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未来社会发展需求、领域发展导向,从总体目标、活动目标展开立体建构。

其次,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排,教师追随幼儿根据课程审议在“预设与生成”之间从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及结合经验作出及时调整。

再次,课程实施的策略路径,从展开路径出发,形成孩子的“目标——行动——商讨——分享”的“学习轮”,以及教师“观察捕捉——审议生成——展开实施——梳理经验”的“策略轮”,而教师的及时诊析与反思调整让两者相互交融。

最后,课程评价的真实有效,教师通过表现性评价即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幼儿在工作坊中的行为表现,如表演、操作、观察、比较、交流等,并分析评价当下或者一个阶段的学习需求,并及时拟定“个性化支持方案或策略”。

细读之后,在课程体系方面,我们的课程管理要有序互动,形成了课程规划、实施、评估的“镶嵌式”组织结构流程图,以“及时教研”、“有图有真相的研修”、“体验式家长学校”,形成课程动态建构的多元对话。

这是一本指导性很强、具有操作实践的一本书,对于课程建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阅读本书,对于今后如何进行课程建构有了一定的概念,知道从哪些角度抓住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尝试探索开展以“儿童工作坊”这样的形式,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个性化支持方案”,更好地促进每个孩子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发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