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考的科学教育
2019年7月24日有幸聆听了来自香港大学的马冠中博士关于“如何设计促进思考的科学课堂”的专题讲座。与其说这是一个讲座,到不如说这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大课堂,马博士从一个蜡烛燃烧实验入手,引导全体教师猜测、思考,头脑风暴“为什么蜡烛燃烧后水会上升呢?”老师们从物理、化学等理论角度,热气球上升等生活经验角度,从水位上升的时间、速度等实验数据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思维的碰撞与博弈间,马博士是在用实例告诉我们科学是什么?科学经验是如何建构的?教师在科学探索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何进行科学教学?
一、重新认识科学
科学课堂并不是简单的传递科学知识。科学是知识但并不等于知识,它还是一种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寻求知识的方法,是一种好奇、求知的态度,是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态度。科学是知识、方法、态度。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的知识并不是一个客观的正确答案,而是要内化成幼儿个人的理解,是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自己的认识。
二、建构科学经验
科学经验的建构过程是孩子们思考、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就像马博士带给我们的课堂那样,在不断地设想与反驳中寻找理论支撑和事实依据,逐步建构科学经验。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将幼儿的思考向前推进的催化剂。做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与幼儿已有经验不一样的尝试去动摇他,激发他思考。
因此,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不应该是浮于表面的,浅尝辄止的,而应该发现并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再深入地思考、探索,通过不断观察、尝试获得新的认知。
三、科学教学方法
马博士说:“什么决定教学效果如何?不是你让学生做了什么,而是学生实际想了什么?”回到实例:两根长短不一的蜡烛,点燃后罩上玻璃杯,是长的先灭还是短的先灭?又是一阵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得出结论,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很重要,因为哪根蜡烛先灭与杯子的大小等因素有关。那么在我们的科学活动中,如何提供材料,如何指导实验就成了关键问题。
实验并不是按流程的操作,而是对自己假设的验证。我们要先引导孩子们学会思考,只有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实验,孩子们才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此外,就是质疑,有思考才会有质疑。我们要的并不是孩子们的盲从,科学是严谨的,但它也是在一次次地质疑与发现中发展的。马博士用“吃早餐会发胖”“水知道答案吗”等有趣的案例告诉我们评估观点,学会质疑。告诉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认知。
三个多小时的讲座,马博士没有教给我们怎么做,而是教给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对话,从一个个实验、案例中带领我们领略科学的魅力以及一个科学教育的课堂应有样子。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