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科研训>学前教研>详细内容

从游戏出发

来源:学前名师工作室 作者:韩萍 发布时间:2018-09-14 浏览次数: 【字体:

《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是学前教育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主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业务指导园长武建芬所著。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作为市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与了领衔人马洁园长主持的《幼儿户外混龄游戏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们需要从本书中寻找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二是我们幼儿园从2016年下半年也进行了幼儿混龄游戏的探索与实践,并申报立项了市级重点规划课题《混龄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对于混龄教育的认识和研究的能力还不够,需要理论上的充电。

全书分六个章节,主要采用实验、观察、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探讨了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心理理论视角下混龄班同伴之间教与学的行为特点,以同伴混龄中的冲突、合作及协商等为切入点,解读了大量隐藏在日常同伴混龄交往中的心理理论,提出了“儿童是个心理学家,教师应该成为解读儿童的心理学家”的命题,并结合我国幼教实践,总结出我国五类常见的混龄教育组织模式:全园性混龄编班模式、同龄编班和混龄编班共存模式、蒙氏混龄模式、间断性混龄编班模式及间断性混龄活动模式。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初读了这本书,从理论到实践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为我们混龄游戏的开展和课题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在我园目前的活动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混龄交往,那么混龄交往究竟对幼儿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有何影响,混龄交往有如何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再书中找到了答案。书中运用了维果斯基提出的人类心理发展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人类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第二,新的心理结构最出必须在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内部心理结构。还有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两个水平,一个是“实际发展区水平”,另一个是“潜在发展区水平”,因为幼儿的“潜在发展区水平”只有在他人帮助下和与同伴的合作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的。这两个理论很好地诠释了混龄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关于如何促进通过混龄交往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异龄同伴通过提供反例,促进幼儿理论和证据的协调,混龄同伴讨论过程中的观点碰撞、交流,以及混龄同伴之间的观察学习和模仿、合作、情感支持,都为幼儿心理理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从书本中来,我们要回归到游戏中去。在本书的第一章第二节中写到了混龄教育的研究现状,其中混龄教育研究价值主要的就是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这也是我园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从单纯重视知识、智力的发展转变为重视包括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等诸方面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各种素质结构奠基阶段,也是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开始形成的关键期。目前我们幼儿中还是独生子女居多,特别是城市的独生子女居住在高楼的环境下,缺少在多维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环境,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成为一个公认的难题。另外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部分家庭的孩子难以接受自己多出一个弟弟、妹妹,觉得自己的爱被他人剥夺了。为了弥补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诸多限制,通过研究我们充分利用户外自然环境进行混龄游戏,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然化人际交往的生态环境。使异龄幼儿类似于兄弟姐妹般在一起进行游戏,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同伴交往环境的缺陷,从而改变独生子女社会适应不良的现状,混龄游戏的开展可以让孩子乐意与家庭中另一个孩子成为玩伴,共同成长,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实从混龄教育的形式上来讲我们幼儿园的混龄游戏实施的是“间断性混龄教”,它更适合我国的国情的一种幼儿园教育的组织形态,也更加符合幼儿的天性和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混龄教育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将从理论出发,到实践中去,从孩子的游戏出发,学习研究,在路上!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