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科研训>学前教研>详细内容

初读武教授《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有感

来源:学前名师工作室 作者:王倩 发布时间:2018-05-04 浏览次数: 【字体:

初读武建芬著《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的一书,让我理解了什么叫心理理论、认识了混龄教育的独特价值、以及在混龄教育状态下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同时也让我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武建芬教授教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国外的混龄教育,而是要有选择的吸收

我们的幼教事业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来自四面八方的养分一下子注入进来,让我们幼儿教师来不及消化吸收,有时甚至会觉得很茫然、变得很纠结。现如今提出的混龄教育又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当我们试图采用西方的混龄教育形式,利用自由和自主方式追求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等内涵发展,然而,我们却面临着要放弃以前所取得的各种学科的教育效果。但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很难说服中国众多的家长选择混龄教育。儿童的内涵发展虽然重要,但是家长看不见,然而各种学科的教育效果或取得的成绩却是可以看得见的。

国外的混龄教育之所以可以在幼儿园全面实施,主要是有家长群体的思想认同。他们不以知识教育为主,自然可以为婴幼儿创造出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意大利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尽管也是以混龄教育形式为主,却是极度提倡为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而服务,所以混龄教育在全世界都存在着众多的教育目标选择,那在国内,面对我们的教育体制、孩子的数量、教师的水平、家长的认识,我们又该如何开展混龄教育呢?武建芬教授为我们提出了鲜明观点--幼儿园可以进行混龄教育,尤其是间断性混龄教育,这一观点为我们幼教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重要参考。

间断性的混龄教育在不打扰我们正常的教学之外,为孩子创造了与不同年龄孩子交往的机会,我园就开展了一周一次的户外混龄活动,所有大大小小的孩子一起游戏,孩子们有了更自由的空间,认识了更多的朋友、老师,他们遇到了更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并学着自己去解决。正如武建芬老师书中所说:“混龄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互动和深度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社会性、个性品质均获得了发展,这是对教师直接教育的一种良好的补充形式,甚至比其更有意义”。

间断性的混龄教育模式正是武建芬老师针对混龄教育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有选择的吸收的产物。

二、武建芬教授告诉我们混龄教育对孩子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混龄教育的价值。

1. 促进独生子女社会意识的发展

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不良是一个公认的难题。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现在的孩子个性太强了。”我们为孩子创设与不同年龄同伴的相互交往、共同生活与活动的机会,为孩子营造了家庭式氛围,贴近真实的社会,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发展。

混龄的相互交往,改变自我中心,彼此之间学会关心忍让,相互了解合作,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了基础。

2.大孩子、小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

混龄教育为孩子们创设了更多的“最近发展区”。大孩子像小老师那样教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对大孩子而言,这不仅仅滋养了他的自信心,培养了领导的感觉,教授的过程本身对他来说更是一种复习,他们就在这不断地重复中巩固自己所到的知识。

而对小孩子来讲,就像一个哥哥姐姐在教他玩一样东西,他的状态非常放松,一点也不会产生被老师“教育”的感觉,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有价值。而且小孩子还可以通过“模仿”向大孩子习得更多的知识。小孩子要得到大孩子的帮助或者想大孩子一起游戏,就要使用更多的技巧,甚至是讨好,才能达到目的。

三、混龄教育,我们该怎么做

武建芬教授在书中也提到了我国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的几点困惑,但基于混龄教育对孩子发展的诸多好处,我们还是要勇敢努力的跨出这一步。

1.信任为先,给与支持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要尊重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教师要为幼儿建立平等、亲密、信任的良好关系,创设一种开放、温暖、宽松、信赖的氛围,是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在混龄游戏中,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等待和引导,始终“让孩子在前”,支持他们的决定,哪怕是错误的决定,只要不涉及到生命安全都可以让孩子去尝试。

2.观察为主,适时介入
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智慧的心灵,能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知道“该出手时,才出手,不该出手,绝不出手”。

我们的混龄活动是间断性的,多以自由游戏活动为主,在这种自由的氛围里,更体现了观察的重要性,教师要耐心细致地看、听、想、总结,才能给与孩子最适宜的指导。

3. 不断学习,提高素养

混龄教育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多看专业书籍、多请教有经验的前辈、多与不同层次的老师交谈、研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我们还要敢于剖析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补差、优化,实现自我提升。

混龄教育我们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琢磨,武建芬教授的书为我们深入阐述了混龄教育与幼儿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我还要再次研读、精读,我想我一定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触。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