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陵智慧教育 >> 教师发展 >> 名师工作室

在生成中探寻“人”的教育 ——《早期教育中的生成课程》读后感

作者:王浩伟 来源:学前名师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4日 点击数:

记得有一句话:每一块石头都是个别的,儿童在走过每一块石头时,体验并学习到石头的多样性,才能发现如何调节自己的身体,保持平衡。通读这篇著作后我觉得,不仅是儿童要学会在石头上行走,我们老师也要学会在石头上行走,去了解幼儿,并学习去调节课程使之适合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在石头上行走,是连续不断的掌握平衡的艺术,在行走过程中,我们追求适宜性,在生成中探寻“人”的教育。

苏珊·史黛丝著的《早期教育中的生成课程》首先论述了生成课程的定义及其理论框架,接着从实践的角度,以教师的实践经验为例,以观察为切入点,逐步深入到课程项目本身,分别阐释了生成课程中教师的团队合作、记录儿童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加强行动研究以促进教学实践等内容。从九个章节的阅读中,深切感受到“跟随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支持幼儿”的重要性。

一、生成课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书中说道,我们需要把观察视为起点。在观察时你在寻找什么?

是如何有效的记录你所看到的东西?

教师是忙碌的实践工作者,探讨了将课程装在头脑中去观察儿童的可行性。而生成课程正是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幼儿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班的孩子也都是不同的,老师应当是最了解本班幼儿的存在。因此,在这种过程中,去生成的课程,是孩子最需要得到的东西,最适合孩子。

二、课程创生:把儿童说的话当回事情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家长表现得尤为突出,有时老师也难做到这一点,随便打断孩子的话、对孩子的话不予理睬,将孩子的想象视为异想天开,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叙述的经历表现冷淡都是常有的事。在这样的成人口中,经常会出现:“小孩子懂个啥”、“小孩子到一边去”、“小孩子不要问这问那”、“小孩子的话怎么能信呢”等……这一切都是因为成人缺乏耐心,对孩子的年龄特征未能正确把握的缘故。

本书作者提到了生成课程生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这不同的方面可以归为三个源头:来自儿童,来自教师的选择,来自教师与儿童的讨论与协商。在曾经组织的一次生成活动《竹子的秘密》中,孩子在记录竹子长短时发现了问题:那么多竹子,不知道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围绕该话题,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孩子说:“我们在竹子边做个标记”——“做什么样的标记呢?”孩子的创造力就来了,有孩子用石子摆在自己的竹子下,摆成了自己的名字;有孩子用小草给竹子围上,还插了一朵小花……

从以上活动中,老师对孩子们想法应当完全尊重,需要真的把孩子说的话当回事情,并去理解他,支持他。在这个时候,老师们要做一个忠实的书记员,而不是编辑。不要去刻意纠正孩子,要尊重孩子所说的内容,这样才能为儿童展示和创造力提供舞台,而不是引出自己的权威性意见。

三、创造性活动:让学习过程可视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其实,在幼儿园里,每个孩子和成人都是课程的资源之一,遗憾的是我们往往视而不见,特别是对孩子。孩子能够创造出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同样,这种活动我们也应该将此学习过程可视化。通过叙述、轶事笔记、学习故事、磁带录音、艺术作品和教师的解释展现儿童的想法,从而证明了学习的发生。

让学习过程可视化,需要我们做到如下几点:1.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2.反思和与教师团队讲行对话,然后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3.邀请孩子们参加。4.对长期项目中发生于寻常时刻的每一件事情进行记录。

在最近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引领教育回归“人”的教育是重要的指导意见,相信在生成课程中我们可以探寻“人”的教育,正如这首诗中所说:

如果你能成为——

一位有耐心的朋友,

令人信赖的向导,

探索的同路人,

学习的伙伴;

那么我将——

探索整个世界,

发现我的声音,

并告诉你我所知道的一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