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精准扶困” “三进工作”再出发
1月20日,泰州市海陵学校举行“校长进社区、教师进家庭、家长进学校”三进工作专题研讨会。
会上,海陵学校政教处主任李江海向城中街道、区关工委、区教育局关工委相关领导、区责任督学、施教区社区书记及家长代表汇报了开展“三进工作”的情况。
李江海说,八年来,我校校长走进社区100多次,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倾听社区干群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商讨联办活动。共同主持“提升市民素质工程研讨会”、“学校社区共建会”等大型活动八次;联办“学雷锋,关爱孤寡老人”、“我与文明同行”征文比赛、亲子运动会、“社区是我家”文艺汇演等各类活动30多次;在社区宣传栏张贴“三好生、文明学生”喜报13期。教师走进家庭,形成常态。会同区教育局领导、区人民法院法官、社区干部组织了17期“教师集中大走访”活动,2000多人次的教师走进2650多名学生的家庭,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帮助一批学困生找到了自信,使许多家庭走出了家教困境。家长进学校,邀请家长参加“教学开放日”和升旗仪式、新生入队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毕业典礼、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家教培训等活动,体验校园生活,共享成功的喜悦。家长走进课堂听课、评课6000多人次,参加各类活动近五万人次,接受家庭教育知识培训三万多人次。
随后,与会人员围绕“三进工作再发展,学生成长更收益” 这一主题展开硏讨。
城中街道人工委主任华荣林说,海陵学校的“三进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再延伸,三个方面结合得比较好。校长进社区,有声有色,教师进家庭,务实有效,家长进学校,形式多样。今后,我们街道和社区进一步积极配合,宣传好“三进工作”,让“三进工作”惠及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区关工委副秘书长沈友宏说,“三进工作”犹如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呵护青少年学生成长的“连心桥”,有特色,坚持八年,初见品牌效应。“三进工作”面广,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有深度,工作做到了社区和家庭,这是难能可贵的。
区责任督学周荣桃曾随同班主任老师一起家访,目睹了班主任老师开导转化一名女生因减肥未见效而学习消沉的过程。他说,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家访形式不能丢,海陵学校“教师集中大走访” 的经验值得推介。
海陵学校多次与高桥社区联办了“指导家庭教育对话会”、青少年学生钓鱼比赛等活动,该社区党委书记朱强贵说,海陵学校的“三进工作”举措,盘活了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各种积极因素齐动,教育理念流动的教育合力,助推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研讨时,与会人员还围绕进一步丰富“三进工作”内涵,细化“三进工作”服务项目,系统梳理“三进工作”素材,健全“三进工作”台账,放大“三进工作”效应等话题建言献策。
校长韩新正结合大家的建议和学校工作实际,对新的一年的“三进工作”作了表态发言。他说,今后“三进工作”的理念是 “精准扶困”,即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解决成长中“三困”:精神上的困扰,学习时的困惑,生活中的困难。“三进工作”的目标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具体有四个措施:
1.进一步丰富“三进工作”的活动内涵,把学校的党建工作、师德建设、学校管理列入“三进工作”的内容,统筹规划,分块实施,集中展示,使“三进工作”更有温度。充分发挥“教师妈妈”团队优势和传统,继续深入开展一名党员干部、一名党员教师和一名仼课教师帮扶一个学生的活动,通过“一对一”的“精准扶困”,力争使大多数孩子摆脱“三困”。
2.进一步完善“三进工作”的各项机制:设立“三进工作室”,细化服务内容,整合“三进工作”网络,制订“三进工作章程” ,健全“三进工作”资料,使“三进工作”顶层设计科学化、学校管理制度化,教育服务规范化,开展活动常态化。
3.进一步拓展“三进工作”服务形式,在学校施教区社区设立“三进工作站”,建立“校长进社区”工作小组,拟定“校长进社区”工作职责,公布校长联系电话,在社区服务台摆放三进工作记事本。“校长进社区”工作小组实行定点、定期服务,会同社区干部在一起,及时有效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解决成长中的 “三困”。
4.进一步加大“三进工作”的研讨力度,釆用申报课题、教师讲坛、班主任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层次的研讨,使“三进工作”再岀发、再创新;适时邀请教育专家、街道社区领导和学生家长进行专题研讨和策划包装,使“三进工作”岀经验、出成果。
研讨会结束前,海陵学校与城中街道共同举行了“社区三进工作站”授牌仪式。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