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日报》实小学生中的“硕士博士”一大堆
近年来,泰州市实验小学就“经典诵读”进行了有趣有益的探索:学生背诵多少篇目的古诗文,就授予相应级别的“学位”,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多能背诵掌握400篇(段)古诗文——
电子显示屏、橱窗、走廊里,设置有“班级图书角”“经典推荐”“诵读之星”“诵读成果展”;有以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乐学歌》为背景的“乐学墙”,以古代“六书六艺”为主题的“字源墙”,以“关山风情、风物怡情、山水寄情、离别真情、景象寓情、哲理含情”为内容的“诗词墙”;有“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等宣传语……
走进泰州市实验小学的校园,触目可见的一花一木、一廊一柱、一室一楼,到处都挥洒着中华传统经典的浓郁气息。
经典诵读,因此成为该校的一个“叫得响”的教育品牌。
六年能背400篇
“自从诵读了古诗词以后,我觉得自己变得自信了,在经典诵读中与圣贤为友,心灵得到了滋润,作文也不像以前‘没话说’了,渐渐有了文采。”该校六(1)班学生唐一瀚告诉记者,自己一般都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背诵古诗词。每天大约要一个多小时,在背诵之前会先把背诵的内容进行梳理:首先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多读加强记忆,遇到特别难记的部分会反复诵读,直到背熟为止,“我最喜欢《春江花月夜》,因为它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国学经典诗文让我慢慢学习和体会到中华传统美德,希望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儒雅少年。”
在泰州市实验小学的两个校区,像唐一瀚这样获得“国学小博士”称号的学生足足有1500多名。
据了解,该校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根据学段设置每年的阅读数量和“难度系数”,学生通过阅读背诵的篇目数量参与晋级考核,目前,在晋级考核中,有4%的同学四级篇目全部背完,荣获“国学小博士后”称号,34%的同学三级篇目全部背完,荣获“国学小博士”称号,67%的同学二级篇目全部背完,荣获“国学小硕士”称号,96%的同学一级篇目全部背完,荣获“国学小学士”称号。
“国学教育是实小的传统品牌项目,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我们总感觉因缺乏明晰的整体架构、简易的操作样式,效果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泰州实验小学校长丁正后介绍说,建构“经典浸润全息教育样态”,是通过以“读、诵、写、品、演”的国学经典浸润,形成全员参与的育人环境,构建国学经典立体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在经典浸润中与圣贤为友,与时代同行。不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导其行、修其身”,达到品德内化和行为外化的统一。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厚植学生成长的精神底色,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具有“阳光心、书香味、民族魂”的新时代好少年。
教师王苏告诉记者,自己负责“微读”小项目,于是在平时阅读中有意无意便偏重了一点国学,渐渐地还有了一定的研究意识。有时读了一篇短古文,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这篇适合学生积累吗?适合几年级的学生呢?可以归在哪个篇章里?采用怎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高效而又兴致盎然地朗读背诵呢?自己读多了,无论是上课还是与学生交谈,喜欢顺口用上一些古诗句。“相处时间久了,我发现学生们也能时不时用上一两句,有时还非常恰当。”
据了解,整个小学阶段6年下来,实小学生最多可以积累400篇(段)左右的国学经典,远超课标规定的“到初三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的要求。
“背得下,品得出”
“我的身心似乎遨游在诗词所描述的环境中:在晴空万里的望湖楼上,与诗人苏轼一起赏遍西湖美景;和孟浩然一起举杯同饮,享受着田园生活的惬意;与辛弃疾一起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不一会儿,我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诗词中描绘的场景也铭记于心,”六(4)班学生于馨然告诉记者,她最喜欢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的词,委婉含蓄、琅琅上口,“最近背诵的《声声慢》这首词字字流露出作者哀婉的凄苦情,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每次读起时,都会深深地沉浸在对李清照的同情中。”
据了解,为了让“经典诵读浸润行动”落地生根,学校首先创建“行思成书院”,成立教师读书班,开展校长赠书活动,定期举行“何伟俊讲《论语》”系列讲座、“微讲堂”读书交流等活动,倡导支持广大教师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同时,选派骨干教师赴台湾研学、名校跟岗学习、曲阜尼山书院封闭培训等,邀请全国国学优课获得者来校献课等,以促进提升教师的国学修养和教学技能。
“经典不厌百回读”,各年级制定统一的诵读进度和篇目,做到“一日三读”:每天早晨利用10分钟时间集体诵读经典美文;每天中午阅读经典读物;每天放学回家,完成老师布置的诵读作业。
同时,学校依托校本教材《12岁以前的语文》,组织骨干教师,根据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可接受度,自编《国学经典诵读晋级手册》乐行、乐思、乐成三册,每册包含一至四级篇目,为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诵读精选篇目:一二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和古诗词为诵读内容;三四年级包含《笠翁对韵》和古诗词等;五六年级则以《诗经》《大学》和历代长诗为内容,让学生从先贤身上获取力量,从经典中汲取精华,在诵读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诵,然后演”,组织以童谣诗歌为主的吟诵会、诵读与器乐表演的综艺汇等;“诵,然后比”,组织我爱诵读比赛、成语擂台赛、对对子比赛等;“诵,然后写、品”,组织我是小诗人、手抄小报、品诗作画等。
比如“演”,包括“吟诵会”“经典剧”、“综艺汇”等形式。以社团或班级为单位,每月开展小型咏诗会,让孩子们有感情、有意境地咏诗词歌赋,表现作品原汁原味的韵味,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学校正斥资120万元打造“实小剧场”,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宣扬、传承、践行国学的舞台,引导他们在经典改编、诵读吟唱、舞台演绎中感受、体验经典文化的魅力。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该校学生在省市级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中荣获团体一、二等奖10余次。
此外,每年4月,举办“作家进校园”活动,6月开展“诵经典·庆六一”的校园新苗艺术节,9月举办“师生美文诵读大赛”,12月开展“迎元旦·班级读书会”活动……通过“读、诵、写、品、演”等不同的展示形式,以及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来引领、推进诵读,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
“墙内墙外”一起香
作为省级“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经典浸润全息教育样态”项目组先后邀请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人民教育》研究策划部主任施久铭来校指导项目研究。去年4月23日,以省教科院副研究员王彦明为组长的项目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中期调研;11月12日,项目组参加泰州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交流研讨活动,杨九俊、施久铭及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吴永军等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研究基础厚实、措施扎实,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项目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断提升经典诵读的教法学法,让学生有兴趣有收获有成长。”丁正后告诉记者,学校还在“先行先试”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分享、扩散经典诵读实践经验,让更多学科更多学校更多学生“参加进来”。
校内联通。以诵读带动其他学科的全息教学模式构建,如带动了学校德育特色项目建设,带动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了国学教育的生命场域,形成了适合师生幸福成长的全息教育样态;
校际沟通。与台湾林森国民小学、瑞塘国民小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盐城市建军路小学、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学等十余所学校合作,建立了“国学经典全息浸润教育”联盟;校外互通。一是积极承办、参与了多次省市区读书节、诵读会等活动,并以“国学的现代教育价值”为研讨主题,举行江浙沪三地四校教学联谊活动,邀请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魏本亚等多位专家现场点评指导,在一定范围内、程度上推动了国学经典教育进社会。二是经典诵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各班通过对学生校外诵读情况的检查,评选“诵读之星”和“优秀诵读家庭”,充分调动师生和家长参与诵读活动的积极性,巩固、扩大经典诵读的浸润成效,形成了亲子共读国学经典的浓郁氛围。
“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参与经典诵读,从轻读《三字经》,到咏诵《孟子》,慢慢体会着古诗文带来的乐感和音律,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的传统文化修养。孩子遇到古诗文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我们也会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唐一瀚的家长告诉记者,学校定期举行国学晋级考核,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多次获得“国学博士后”称号,孩子能从国学诵读中获得成就感,学会了运用技巧和找到了规律,逐渐增强了记忆力,提高了学习能力,提升了智慧,尤其是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此通讯刊登于2020年10月22日《泰州日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