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日报》海陵学校“三进工作法”的典型意义
10年前,泰州市海陵学校开始探索“三进工作法”。
自此,“校长进社区问教育,教师进家庭聊教育,家长进校园看教育”系列活动,已坚持10年,成为该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海陵区的一个教育新品牌。
《泰州日报》海陵学校“三进工作法”的典型意义
□记者 鲍仁 通讯员 鲁茂冬
4月24日,泰州市海陵学校校长王伟迎来了几位“老相识”和新朋友:海陵区城中街道的领导、社区干部和学生家长代表。他们走进学校,听取了学校新学期教育教学的情况通报,座谈交流社区与学校进一步沟通联系的想法、建议。
王伟告诉记者,每学期开学后或学期结束前,学校、街道领导、社区干部和学生家长互相走动,一起拉拉家常,沟通交流学校办学、社区联办活动等情况,商议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是海陵学校坚持多年的“老传统”。
据了解,海陵学校于2011年开始尝试以“校长进社区,教师进家庭,家长进学校”为主要活动形式的“三进工作法”,很快得到了社区和家长的点赞,从此“一发不可收”,至今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
从字面上看,“三进工作法”简单直白、平实无奇,诸如走访施教区、教师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也并非是哪一所学校的“独家发明”,但海陵学校在10年间“积日日之功”,把“三进工作”做成了日常,做出了名堂,使之具备了实践价值和典型意义。
“三进工作法”在学校、家长、社区之间架设了一个新平台,校长、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经常“走亲戚”,增加了学校教育透明度,消除了教育信息不对称,体现了一种以“人民满意”为鲜明导向的实践自觉。
记者看到该校去年9月23日下发的一份“校长进社区”工作计划,要求校长室成员及部分中层干部每月15日下午2:00-4:30,分别到分工联系的社区现场办公,后面有一张表格,列出了去年10月到寒假前,校长进社区的日期、定点服务社区和人员名单。
据了解,海陵学校的“校长进社区”要做好四件事:向社区干部通报近期学校办学情况及重要举措;听取社区干部及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或建议;接受学生家长教育咨询,帮助有需要的孩子解决精神上的困扰、学习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与社区干部商讨学校三进工作及联办相关活动等事宜。
“海陵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创办于2010年,目前有近42个教学班,1500多名学生,背后是1500多个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教学压力可想而知。”王伟告诉记者,过去,学校只是埋头抓课堂、埋头抓质量,对学校最近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做得怎么样等有效的教育信息,有时传递不主动、公开不及时、对接不到位,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现在简单了,我们有了三进的机制和平台,大家可以经常在一起分享学校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了解真实的学生家庭情况和社区的教育服务需求,信息畅通了,关系融洽了,共识达成了,合力也就形成了。”
14岁的夏雁泽是七年级(3)班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都在海陵学校就读。
“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是我们选择海陵学校的关键。”夏雁泽的妈妈凌琳女士告诉记者,有一件事让她印象深刻:学校组织孩子10岁成长仪式时,邀请家长参加。一个来自外出务工家庭的孩子,父母都没有时间参加,孩子很失落,孤独地坐在一旁,低着头。轮到这个孩子上台读完给家长的信后,班主任老师走上台,给了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孩子哭了,老师哭了,现场很多家长也被感动哭了。
这件事给她的感觉特别温暖,她觉得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成长的孩子,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去年小升初,我家也面临择校问题,”凌琳说,她家有一套房子在一所口碑较好的初级中学施教区,不过经过一番权衡,他们还是决定让孩子留在海陵学校,“年前,老师还到家里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的学习习惯,真是把关心学生做到家了。在老师的精心教育下,孩子非常自觉自律,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还会抽空弹半个小时钢琴。”
贲捷女士14岁的儿子也在海陵学校读初一,曾经是学困生的儿子,在上学期结束时,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奖状:“优秀学生干部”。激动之余,贲捷特地找人把奖状做了封塑,珍藏起来。
“这真的要感谢学校老师对孩子的不离不弃。”贲女士说,孩子小学时期,他们一直在浙江工作,很少过问到孩子,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到了初中,语文默写经常不及格。不过老师没有放弃他,相反,还鼓励他竞选班干,最终儿子竞选上了班上的劳动委员,这大大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老师能根据孩子的特性,挖掘孩子的潜质,遇到这样的老师,真的很幸福。”
的确,政府和社区对学校有很高的要求,社区群众和家长对学校有很高的期望,学校的一举一动被社会高度关注,因此,一有风吹草动就“找学校”的现象并不少见。说到底,没有一所学校不想成为社会认可的好学校,之所以有家长对学校“不满意”,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学校教育透明度不够,造成信息不对称,引起家长及社会的误解误读误判。
由是以观,海陵学校果断“打开校门办教育”,注重在实践层面下功夫,并且把功夫花在平时,实现“点对点”交流,有效畅通了信息渠道,形成了教育共识,赢得了理解支持,提高了认可度、满意度,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三进工作法”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实现了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和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学校教育“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海陵样板”。
2019年1月20日,海陵学校首个“社区三进工作站”在城中街道揭牌。
一年后,该校已经在四个社区设立了“三进工作站”,分别公布了联系人和联系电话,设置了三进工作记事本。校领导、中层干部每月一次到社区值班,与社区干部、学生家长交流,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动态,了解学生在家里或社区现实表现,倾听他们对学校工作的建议意见,会同社区干部在一线,为需要帮助的孩子解决实际困难。
“三进工作的落脚点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目标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而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靠一张试卷评判所有学生,既不科学也不公平。”王伟认为,学校抓教育教学质量是本分也是责任,但古人说“功夫在诗外”,学校当然应当关注教学常规,关注学生在校表现,关注学生成绩,但更应该关注学生成绩背后的东西,只有真正建立起与社区、家庭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如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脾气个性等“第一手资料”,学校的因材施教才不会落空。
对这一点,徐德霞老师有着深切体会:班上有一个叫李明(化名)的学生,上课总是提不起精神,下课也不外出活动,放学了,常一个人在教室里望着窗外发呆……通过家访,徐老师了解到,李明的父母在外打工,过年才回来一次,李明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说,不知怎的,小明上了初中后,总觉得老师和同学们都在歧视他,在学校抬不起头来。凭着职业的直觉,徐老师意识到,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陪伴关心和家境不宽裕,因而渐渐地产生了自卑心理。
找到了李明的“病根”,徐老师悄悄实施了“帮扶计划”:将心情开朗、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与李明同桌,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总要专门为李明准备一两个问题,喊他回答,并给予表扬,增强他学习自信心;学校或班级组织活动时,徐老师点名让他参加活动或参加服务工作,让他把心融入集体;课余时间,徐老师常与李明拉家常,帮他调整心态,融洽师生关系;节假日,徐老师还给他送去文具和生活用品……
冬去春来,李明确实变得阳光自信,懂事了:上课主动举手,作业认真完成。主动与同学交流,运动场上也常见他的身影。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对父母外出打工,有了正确的理解,不再排斥,表示要照应好奶奶,让父母在外安心打工。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海陵学校还根据走访社区和家庭的情况,及时完善教学决策,并迅速落地执行。如2017年1月的校长进社区活动中,部分初三学生觉得学习压力较大,心里烦躁。学校随后对初三年级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方面,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同时,关注学生情绪变化,鼓励学生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二是任课教师要向学生推介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不仅要完成书面作业,还要精读、背诵美文,把每学期的知识做系统整理。三是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中考信息的搜集,组织初三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学生集体班会、家长会和中考学科的模拟考试。多方并举,力争每个学生的中考成绩都有进步。
城中街道方洲社区党委书记马再春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社区联办了“学雷锋,关爱孤寡老人”、“我与文明同行”征文比赛、亲子运动会、“社区是我家”文艺汇演、少儿书画展等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在社区的文化娱乐生活,解决了双职工和留守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又有效地整合和利用了教育资源。
可以看出,“校长进社区问教育,教师进家庭聊教育,家长进校园看教育”,真正使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融为一体,实现了点对点交流、面对面沟通,使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融会贯通、各展所长,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满意度,是一个初见成效的创新样板。
这个创新样板,对当下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方面的典型示范作用,应该可以期待,也应该值得期待。
“三进工作法”接力推进的10年间,下的是真功夫,聊的是真心话,掏的是真感情,解决的是真问题,招数实实在在,不花哨不张扬,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成为家长欢迎、学生认同、社区支持的一道教育风景。
2012年7月,城中街道各社区的宣传栏里都张贴了一张大红“喜报”,上面列出了海陵学校本学期优秀学生的名单。
从此,每年的寒暑假前,校长们先后带着14期优秀学生喜报如期而至,社区群众看喜报、聊喜报、鼓励孩子上喜报,成为“社区一景”。
马再春介绍,曾经有家长反映,下午放学后,家长还没有下班,有些学生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在外边玩,有的甚至进网吧。校长们了解后,很快与社区商定开办了“四点半课堂”,并安排落实党员教师与社区干部一起组织,指导这些学生完成作业,开展有益的活动,切实解决了双职工的后顾之忧。
细微之处见精神。海陵学校的“三进工作”落实的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小事”,解决的都是社区群众的身边事,虽然琐碎,但却有效回应了群众关切,满足了群众需求,而且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不懈,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比如,从2011年11月组织首次“教师集中大走访”活动开始,到2019年1月,已连续组织开展了20期大走访活动,参加对象从学校校长、教师逐步拓展到了区教育局领导、区人民法院法官、党员志愿者和社区干部,2000多人次教师走进2650多名学生的家庭,与学生、家长进行了“一对一”交流。
又如,该校为“教师进家庭”立了“三项规矩”:一是要求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每学期至少走访50%的学生家庭。二是教师每次家访都要带上学生的奖状证书、个性化成长记录、家教宣传读本等三份材料。三是每学期寒暑假前,学校会同社区统一组织中层以上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社区干部进行学生家庭“大走访”活动。每次“大走访”,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成长环境及家教方式,征询家长需求和建议,与家长共同探讨科学育人方法,共谋孩子发展良策。
这些“规矩”已经被10年来的实践证明是“接地气的”,是行之有效的。
2019年,为进一步丰富“三进工作”内涵,放大“三进工作”效应,学校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总目标,确定了以“三进”解“三困”的新思路,即通过“三进”,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解决成长中“三困”:心理上的困扰、学习时的困惑、生活中的困难。
为此,学校落实了一名党员干部、一名党员教师结对一名学生,一名班主任、一名任课教师帮扶一名学生的制度,实施“一对一”的“精准扶困”。
据了解,10年来,海陵学校先后调任了三名校长,但“三进工作”一步都没有拉下:校长走进社区100多次,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倾听社区意见和建议;学校每年邀请家长参加 “教学开放日”、新生入队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毕业典礼、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家长走进课堂听课、评课6000多人次;每学期为家长开设《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心呵护我们的孩子》等家教知识讲座,接受家庭教育知识培训的家长3万多人次。
此文刊登于《泰州日报》2020年5月10日 A02版 校园版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