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先苏北后西北,他的支教路上一路芬芳……
在美丽的伊犁河谷上的昭苏高原,有这样一位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江苏泰州援疆老师,他年纪不大,却颇显老成;个头不高,却充满智慧。教学14年来,已经拥有两次支教经历,他用支教经历诠释人民教师的风采,他就是“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的唐康老师。
1985年7月出生的唐康,是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的大队辅导员,泰州市教学能手,海陵区学科带头人。
2007年8月,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积极响应江苏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的号召,奔赴盐城市滨海县振东乡,来到苏北艰苦的农村学校支教。
2018年8月,他再度整装出发,与上一次相比,这次他走得更远,支教时间更长,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
2011年江苏泰州市对口援疆昭苏县,听说在全市选拔优秀老师前往新疆昭苏援教,唐康就一直想报名参加,但由于考虑到父母年岁已高,自己又是独子,就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一晃6年过去了,但去新疆支教的念头始终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2018年再次选拔援疆老师后,唐康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也得到妻子和家人的支持,最终夙愿得偿。
唐康与家人
援疆梦的实现,并不容易。迈上新疆大地,也意味着他要放下家里的4位老人和刚上幼儿园的女儿……所有家里的琐事都留给了爱人。唐康说:“表面看是我一个人在援疆支教,其实是全家人都在参与!”
来到昭苏后,由于海拔较高,援友们不同程度出现了心慌、头晕、满嘴水泡、嗓子疼等高原反应。性格开朗的唐康作为小弟弟,一边照顾大家按时吃药,休息;一边鼓励大家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最终,大家陆续适应了昭苏的气候环境,纷纷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
上班第一天走进办公室,同事都以为唐康40岁了,问孩子今年读初几了,唐康听后哈哈大笑,忙称自己是80后,还是小年轻一个。小小的误会成了和新同事愉快相处的开始,而他两鬓的白发则成了他“老成”的标志。如果说“老成”可以选择的话,唐康选择的一定是工作上的“老成”。
在昭苏工作期间,他时刻谨记“为泰州争光,为昭苏添彩”的援疆精神,精准支教、注重实效,以一名教育人的担当为昭苏教育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唐康说:“我们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就要把它做成我们人生旅途中精彩的一程,这样才能对得起援疆工作。我在教好学科的同时,还要和同事们给当地老师们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在学校开展‘传帮带’,培育建设一支能力型、学者型、留得住的骨干教师队伍。”
唐康与孩子们
援疆期间,唐康带六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每周近二十节课。所教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知识基础薄弱。针对这一情况,他主动当起了学生的辅导员,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课堂上发言大胆讲普通话,课后用普通话交流沟通,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除此之外,他努力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得更巧妙,有意思。接地气,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他把泰州教育的好做法、先进理念带到昭苏,用到课堂。他还提出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练习,以计算为抓手,全面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很好夯实了学生学习基础。
唐康为娜菲莎辅导功课
学生娜菲莎是一名从农村转到班里的学生,普通话水平不好,平时在班级里不爱说话,上课总是低着头,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不太理想。看到这些后,唐康主动做她的心理疏导工作,利用每天下班后与她同路的机会,边走边聊,帮助她提高普通话水平。还从她以前的学校了解她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渐渐的,小姑娘话变多了,在不经意间一点点地改变着。现在的娜菲莎较去年开学初自信多了,成绩也明显提高。
“援疆期间,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元旦,县里的领导和单位领导都会登门慰问,为大家送来礼物;同事们、朋友们三番五次邀请畅谈、嘘寒问暖,感动了我们每个人。如此关心、如此浓情,令我们终身难忘。”唐康说。休息日期间,唐康经常走访学生家庭,和各民族孩子们的家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如果说,第一次支教是因为心中的那份教育热忱,那么再次踏上支教的路途,更多的是肩上那一份责任,一份追寻梦想的教育情怀。
有人问唐康这样远离家人值得吗?他总是笑而不语,他知道追求教育的梦想不需要太多言语,选择就要奉献,有为才能留痕。支教路上他不忘初心,一路芬芳,幸福前行。
本文发布在2019年10月14日《学习·强国》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