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日报》“教师妈妈”陈锦华
56岁的陈锦华在乡村学校从教35年,是泰州市实验小学副校长。10年前,这位五尺高的汉子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拥有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身份:“教师妈妈”。
从那时起,陈锦华与留守儿童结下了无法割舍的情缘,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呵护这些“子女”的成长;像对待事业一样,呕心沥血地推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用满腔的“爱”写下了一位乡村教师普通而不平凡的教育故事。
孩子别哭
我就是你的妈妈
有这样一群孩子,当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怀中撒娇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远离家乡到外地打工;
有这样一群孩子,经常坐在门槛上,一双泪眼眺望着远方,期盼着父母的突然出现;
有这样一群孩子,生病时没有父母温暖的怀抱,只能一人躲在被窝里默默流泪……
这群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由于常年远离父母的呵护和家庭的温暖,缺少心理关爱、缺乏感情寄托、缺失家庭教育,不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内向、自卑、敏感、性格孤僻。如何看待如何对待这些孩子,如何给这些孩子跟同龄人一样的幸福童年?是陈锦华心中难以释怀的情结。
2008年的一天,三(4)班组织了一次“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
“浩浩,你好吗?一年多没见你,妈妈想你!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就想多赚点钱,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浩浩妈妈泣不成声。
主题班会播放了一段留守儿童家长问候孩子的视频,“小仪,爸爸妈妈不在你身边,你不怪妈妈吧,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小仪妈妈泪眼婆娑。
班上的留守儿童流着泪发自内心地呼喊“回来吧,爸爸妈妈!”,其他学生则七嘴八舌地邀请留守儿童:“到我们家来吧,我让妈妈做好吃的给你们吃,我们一起玩游戏。”不少学生父母在另一段视频中对留守学生说:“到我们家来吧!”班主任老师更是情不自禁地说:“孩子,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坐在教室里的陈锦华和其他教师止不住泪流满面。
这次流泪的经历,让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陈锦华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这些孩子禀赋各异,身心及学习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西方教育有一句名言“孩子是没有错的”,虽然“十个指头有长短”,但“每个指头都连着心”。而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老师的一句“我就是你们的妈妈”,更是点亮了陈锦华心中的那盏灯。
在陈锦华的倡导和推动下,2008年3月,学校36名女教师与58名留守、孤贫儿童结对,并且给自己的团队取了一个温暖有爱的名字:“教师妈妈”。
2009年初,耳闻目睹女教师们对留守儿童“子女”关爱有加故事的陈锦华主动申请,成为全校第一个男性“教师妈妈”。
拿什么来拯救你
我的孩子
成为“教师妈妈”的陈锦华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孩子”:小飞。
谁家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虽然爱的方式不尽相同,但爱的分量却没有轻重。不过,小飞的妈妈对孩子的爱却非常特别:
小飞是生长在一个特殊家庭的特殊孩子:因父亲出国打工,两耳失聪的妈妈独自一人拉扯着孩子,因疏于管教,小飞虽然小小年纪,却沾染了偷盗、上网、流浪等恶习。母亲打过骂过,不起任何作用;放弃教育,无法承受社会的压力;任其自然,又担心孩子犯罪,失去孩子。苦闷中的妈妈将孩子锁在家里,不让其外出,但门锁得再紧,小飞却有本事从窗户中逃跑……万般无奈的妈妈只好用一条铁链子,把孩子锁在一个小房间里。
从此,为了把这个孩子引上正路,陈锦华不断往返于社区、派出所、网吧、小飞家里、学校……面对小飞恶习的多次反复,他不抛弃不放弃,到家庭、进社区苦口婆心做工作,请家长留给孩子改过自新的时间,请周边邻居关注孩子动向,请社区民警和社区干部加强监护。
陈锦华清楚地记得,小飞成为自己的“孩子”是在2009年3月17日,当天就在孩子家里见到了被铁链锁着的小飞,也就是从这天开始,陈锦华将跟小飞“打交道”的经历记录了下来,一直到2010年3月26日,陈锦华写下了82篇两万多字的日记,平均每三天一篇,时间间隔最长的一个月,最短的只有一天;篇幅最长的七八百字,最短的就是两三句话。
也就是说,陈锦华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和家庭生活之外,平均每三天就要为非亲非故的“孩子”操一次心:他曾经在寒夜中寻找小飞的下落,他带着蓬头垢面的小飞到浴室洗澡,他自费给小飞买来干净的衣服和早餐,他放弃午间休息亲自为小飞补课,他护送小飞安全回家……
让陈锦华宽慰的是,自己的“拯救”没有白费心血,小飞最终以健康的身心融入了社会,而没有成为社会的负担。
小霞是个孤儿,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无法忍受贫穷离家出走,当她到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又因病离世,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被寄养在60多岁的姑妈家。六年级的时候,家境贫寒、缺少母爱、又瘦又小、寡言胆怯、成绩低下的小霞,有了一位新“妈妈”陈锦华。
为了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陈锦华从折衣叠被开始训练;为了孩子的成绩提高,陈锦华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辅导功课;为了破解孩子的胆怯心理,陈锦华指导她大声读书,找小伙伴结对交流;学习生活用品、课外书籍不足,他给孩子买;节假日他将孩子带到家中生活;他让爱人陪孩子逛街、游览、购物;他让孩子和家人一起到亲戚家做客;大家都说“小霞是陈校长的亲女儿”。
在“妈妈”陈锦华三年多的陪伴、教育下,小霞的脸上有了笑容,学习成绩有了提高,顺利进入江苏牧院继续深造。虽然小霞离开了学校,但陈锦华的关爱行动没有停止,每年的寒暑假,孩子会回到母校向“陈妈妈”汇报学业,每年的春节,陈锦华总要尽“妈妈”的责任,看望孩子。
小飞、小霞是幸运的,郑雨桐、刘秀、孙小妹、马佳红、孙正圣……这些留守孤贫孩子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妈妈”陈锦华。
走吧孩子
跟妈妈一起回家
从“拯救”小飞开始,陈锦华就对两个问题确信无疑:一个是,尽管教师妈妈心中有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那些留守孤贫孩子,但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榜样的力量也是“有穷”的。另一个则是,留守儿童、孤贫儿童的个人状况千差万别,但关爱工作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
陈锦华有一种立说立行的性格,他利用自己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职务之便”,推动成立“教师妈妈工作室”,逐步给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上规矩”,慢慢总结出一套切合留守儿童特点并且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四六九关爱工作法”。
“四颗心”:思想上,真心引导;情感上,爱心感化;生活上,悉心照顾;学习上,耐心辅导。
“六个一”:“教师妈妈”每天中午与“子女”一起就餐,每周与结对“子女”交一次心,每周家访一次,每月让“子女”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带“子女”逛一次街,每学年安排一次团聚。并且要求教师妈妈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培优补差,努力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
“九大特色活动”:组织教师妈妈开展“今日我认亲”、“圆梦微心愿”、“最美‘粽’香情”、“母子共悦读”、“今天我生日”、“别样儿童节”、“牵手向自然”、“社区大走访”、“师爱润心灵”等9类关爱活动。
这套“关爱工作法”固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无疑浸透了陈锦华的心血:他的眼前总是晃动着留守儿童的面孔,他的心里总装着关爱留守儿童的问题,他的身影总是在留守儿童的附近,他就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殉道者,一门心思要为“子女”们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并且做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陈锦华先后荣获第二届“感动泰州师德模范”、“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4最美乡村教师”、“2018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
此通讯刊登于2018年10月20日《泰州日报》A04版。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