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信息化>详细内容

浅析“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智堡实校 作者:桑复辉 发布时间:2019-07-29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要求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学科兼具了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还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课标要求,殊为不易。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不够,特别是空间思维能力方面存在不理解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知识体系并提升理解能力,获取地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是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微课”恰恰符合学生对地理知识构建的学习需求。本文就“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微课应用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在于教学视频。时间短、容量小是、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多样传播、针对性强是他的显著特点。

微课具有的较好的教学灵活性与时效性,使其更有利于让学生在直观并且迅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更符合学生对地理知识结构的学习需求。

二、微课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描述复杂地理现象,构建地理时空体系

(1)释疑解难,形象地描述复杂的地理现象

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地理现象讲起来很复杂,几节课下来,有的学生是模棱两可,不知道原因,无法描述复杂的地理现象。学生们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那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真正地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课标要求的地理知识,是地理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结合动画制作的微课则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例如:在讲授黄河“地上河”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利用微课动画解释泥沙淤积的原因,直观的展示地上河的河道和普通的河道正好相反的原因是泥沙淤积。在微课动画中显示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时由于河床比降高、流速快,而所经地段植被情况差,导致大量的泥沙被带走,到了下游,流速变缓,于是大量的泥沙就沉积了下去,几千年的常此积累,堆积在河床上,致使河床升高,频繁改道。在没有条件修筑水利枢纽调洪调沙的古代,人工修筑堤坝约束水流方向更加剧泥沙的堆积,地上河就此形成了。在学生观看过微课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说出长江干流荆江段由于刚刚冲出三峡的长江携带大量泥沙,荆江江段九曲十八弯、比降平缓,淤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这样,既很直观的利用微课形象地描述了复杂的地理现象,节省了时间,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构建变化的地理时空思维方式

初中地理教学中用的最多的信息载体就是地图。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仍然存在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的情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地图仅是强调会读和分析,但是传统的地图只是一张图片和几张图片,不能构建出地理信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仅仅是初级阶段。遇到实际问题学生由于不理解,地图一变就不知道怎么分析了。所以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构建地理时空思维。
例如:讲解“板块运动”时,可以用微课制作板块运动的视频,直观显示在2.25亿年的过程中,整个大陆地壳是如何由洋底开始扩展而分裂为许多板块的,让地理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与之相关的知识。在看过了板块运动的微课后,学生从各大板块的变化过程中,更容易推断出各大板块以后运动的大致运动,遇到喜马拉雅山是逐渐升高还是降低,红海是慢慢扩张还是收缩就很容易做出自己的选择了。
在《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中,“地球的公转”产生二分二至学生很难搞清楚。但是有一个制作优良的微课就会完全不一样。首先在微课中配以动画展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演示二分二至位置,提醒其他学生重点观察这四个位置,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播放公转运动。这样,通过几分钟的视频就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突破重点难点,辅助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1)紧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

微课一般只讲授1-2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

但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正因为一节微课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少,所以它更加地突出对学科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或者更加反映教学中的重点环节或活动。而初中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初一学生,很难让学生一节课45分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几分钟微课就是课堂的“尖兵”,只要设计得当,紧绕学习教学目标,就可以既突出了重点难点,还确保了学生在学习重难点时精神集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青藏地区》时,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展示青藏地区位置分布、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特征,让学生归纳出青藏高原“高”和“寒”的最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并配合动物分布、冰川消退、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图片,引出青藏高原在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措施。

(2)配合思维导图,辅助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的运用,既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而知识结构的分析、层级的安排、图像的绘制等都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不完全依靠教师。以旧知识为基础,倡导用发散思维和联想的方式去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图示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使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重构。思维导图虽然有众多优点,但是对某个知识点细致、深入的分析程度不够。在地理课外活动和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知识归纳和课堂复习时,思维导图在建构知识体系方面的优势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以讲解“地图的三要素”一课为例,1、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图的要素,设置好问题。这个过程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比例尺、方向、图例);2、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绘制思维导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宏观层面确定本课要学习的内容,知道各知识之间的联系;3、按照“个人绘制---组内展示---全班交流”程序,完善思维导图。这里需要每组一个白板;4、小组代表交流后,分享自己在预习和绘制思维导图时不懂的、困惑的,教师结合学情,设置问题,这个时候可以播放微课(比例尺和方向相关),突破难点

5、课堂总结:结合思维导图总结。

平时上复习课,特别是地理会考之前,往往题多量大,老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听。回顾平时的课堂教学,复习课有时会上成练习课、作业课,学生大量做题,老师反复讲解知识点,老师和学生都很累。究其原因:1、复习课上知识点多而且以前都讲过。2、学生个体差异。面对这样的的现状,可以把思维导图和微课引进复习课堂,利用“微课”,勾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让复习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复习《西北地区》时,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西北地区身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是其主要特征,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在图1中的重要分支处配以微课的超链接,就可以达到补充解释的作用。如农业分支:可以配以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视频,结合主要农产品的图片。这样既通过视觉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又将微课和思维导图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既有整个知识框架,又能对难点深入剖析,这就让地理知识体系的建构和知识的直观分析演示紧密联系在一起,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知识内化,通过微课完成地理课堂的知识“翻转”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指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通常,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但是平时在家学习时,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学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经常会使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信心。

通过微课完成"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学生在课前进行"信息传递",老师可以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重点难点的微课视频和导学案让学生在网上下载,在第一阶段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学生把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反映给教师。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给予有效的辅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就成了促进“吸收内化”的过程。

结合微课完成“翻转课堂”,使得学生在对重难点知识点的学习上,目的更加明确,由于有了网络微课的辅助,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前,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对课堂学习内容形成初步、整体认知。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入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地理学案,引导学生建立文本学习材料,建立地理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写出答案建立地理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澳大利亚》时,课前学习,是学生结合个人学习水平开展的预习活动。重在让学生自主控制个人学习行为,加强自我管理。在“信息传递”阶段,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下导学案和针对性的微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有纲目可循,遇到难点时能够利用微课解决。在“吸收内化”阶段,要求学生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澳大利亚的重难点和主要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先要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学生高效开展课前学习行为。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课前文本学习材料,微课这时候就显得特别重要,不仅可以用教师提供的,还以为让学生使用网络上的或者泰微课的相关优质微课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内在需求。在整个过程中,微课直观展示,信息量大,缩短了学习的时间,更加有针对性,实现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为答疑解惑指引了方向。

综上所述,地理“微课”使用得当,就能有效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顺利实现,最终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终审:海陵教育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