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科研训>小学教研>详细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小语名师工作室(一) 作者:庄伟莉 发布时间:2017-05-31 浏览次数: 【字体: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促进阅读技巧的发展,反之,也会造成不良的效果,影响较深的是,阅读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提问这一方式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学生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种种现状的存在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高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怎样让课堂提问真正为课堂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保驾护航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的。

  一、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一些误区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实施课堂提问时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进入了误区。主要表现在:(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使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二)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使学生厌倦抗拒。卖弄花枪,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三)陷入浮光掠影的误区,使学生浅尝辄止。这样的问题浮光掠影,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一问一答,似乎体现了提问教学法,其实这样的发问不仅没有必要,反而有害,导致学生不探究问题实质,浅尝辄止,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思维萎缩。(四)陷入单调直露的误码区,使学生思维僵化。这些提问的共同点就是过于单调直露,不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按部就班地抛出一个个知识点,激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五)陷入惟我独尊的误区,剥夺学生的逆向思维,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思路,要么一声断喝,要么置之不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六)提问思考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就让学生回答。

  二、重视提问的目的性

  每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可是平时教学中以下的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师:哪位同学能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教师指名朗读,读完后教师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朗读课文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感悟文章内涵、揣摩人物情感,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可是,这位教师却是草草收场,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但再看看这位老师是如何进行提问的:

  师: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高又险,扫起来太难了,太累了。老人觉得累吗?从哪看出?

  (关键内容处提问:围绕重点、难点来提问,有助于引发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

  生:“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自己读一读这句话,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效果一般的提问:可在问题精简的情况下,让提问更明确。)

  (生认真地读了起来,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信心十足的样子)

  生:老人扫石阶其实非常辛苦。课文开头说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共有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可见要扫这么陡这么险的山是多么不容易啊!

  生:天游峰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他扫的时候还弯着腰,十分辛苦。

  生:他虽然很累很累,却说‘不累,不累’,而且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从这儿可以看出他很乐观,很开朗。

  生:老人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可见他非常爱天游峰,爱这儿的山山水水,不愿意离开这里。

  生:我读了课文后想,老人觉得不累,是因为他喜欢他的工作,喜欢天游峰。

  师:是啊,老人把自己喜欢的感情融入其中,不觉得累。(板书:喜欢),带着喜欢的感情读。

  师:这个问题揭示了一个小秘密——老人对天游峰的爱,对扫路工作的热爱。

  ……

  师:(动情陈述)老人热爱山里的生活,他愿与大山为伴,“我”被老人的话深深地感动着,于是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出了一句话,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说这句话呢?

  (在蕴含文句处提问,帮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

  生:(因紧张而略微有些生硬):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师:(走到学生面前,亲切地说):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再试一试!

  生:(这次很有感情)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师:说得真不错!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试着说给大家听一听!

  (设计问题情境,角色互换,实现情感的共鸣,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感悟。)

  (学生情绪高涨,小手如林,纷纷要求和老师合作。)

  师:(轻步来到一位学生面前,像老朋友似的紧紧握住他的手,忘情地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生:(激动得小脸绯红,脱口而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师:(朗声大笑)哈哈哈哈!……

  (教室里随即响起了孩子们清纯悦耳的笑声,那笑声似飞瀑玉浪翻滚,又仿佛和煦的春风拂过远方的田野。)

   三、重视循序渐进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展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培养其思维,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有些课文,情节连贯不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提问,容易导致提问的琐碎化。遇到这些类型的课文,我则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点来发问,可能会是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选准发问点,进行连贯性提问,引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比如:我在教授《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这是一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倒叙的文章,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条式的牵着学生走,而是通过“小斗士”这个全文的关键词来入手。先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小斗士?再在课文中去读,从相关的语句中去体会恩科西为什么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中去体会小斗士的含义,从中深深的体会到恩科西的坚强、博爱。因此,问题的提出,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学生才会在思考老师提问的同时,也有培养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重视把握形象解抽象的提问

  语文教学中,年级越低,教师的提问就越要具体形象,因为抽象性的问题越多,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问题的提法必须能促使学生思考具体的答案,不一定要作出抽象地概括。尤其在低年级,最好先让学生描述对象的特征再过渡到抽象概括。

  到了中高年级,对一些关键性词语要理解透彻,就同样要运用形象性的问题。如课文《学会看病》中有个词语“艰涩”,不能抽象地要求学生根据字典里的解释来回答,即使把字典里的解释背下来,还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语,必须让学生从课文中从生活中感受“艰涩”那种极慢的感觉,才能体会到“艰涩”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此时的不安、后悔、担心……并深层次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对理解课文的内涵、中心思想都有积极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该严格区分启示性问题和暗示性问题。启示性问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并在困难时,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他的思维顺着这个方向能找到正确答案,而暗示性问题常常以变相的形式出现,教师的问题就包含了答案或在问题里缺掉一两个词,让学生机械地填进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提一些启示性问题,避免提问一些暗示性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可以为教师的教学生涯带来无尽的乐趣与成就感,同时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闭门推出窗前月”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失败,“投石冲破水中天”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佳境。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