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构建应因校制宜
关于如何建设校园文化的见解可谓是百花齐放,绝大多数校长都认可关于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立校这一观点,但在如何构建自己所在学校的文化的实践层面上,则各有侧重不同,各有措施不一,甚至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在一次学习培训活动中,有幸聆听省教育学会杨九俊会长的报告和讲座,杨会长用他那充满睿智和前瞻性的话语中,不断刷新我对教育教学的认知和理解。在那次报告中,杨会长把自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帮我们厘清了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内涵,澄清了当前几个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且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建设校园文化,首先要讲共同规律,然后再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一点对我的启发尤其为甚!
不认真厘清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很容易造成建设校园文化实践中的各行其道与盲人摸象的窘境。现在的共识是,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一代新人,新人的培养离不开与此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的创建。而不可否认的是,学校的管理者以其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生存样式造就了不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折射出来的是校长办学理念。
杨会长认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共性不共。这一点我十分赞同,有些学校为了与众不同,刻意追求吸引大众眼球的口号和办学特色,剑走偏锋,忽视学校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学习的一般规律,搞运动式的学校文化建设,不顾学校现在的基本管理水平和发展现状,生硬地贴上某个标签,以示自己的文化品味,实则东施效颦,贻笑大方。因此,我觉得,杨会长提出的“三个合”是遵循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的要求,即“合法性”、“合理性”和“合时性”。
合法性是在学校管理标准要求下,对学校的人、财、物、事和气有着一套完备且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执行程序,这是一所合格学校所必备的要求,不能想像一个管理混乱、内部矛盾突出的学校还能有什么文化品和特色。
合理性是指不仅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而是在设计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过程中,都要首先考虑两个规律:一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二是学生学习的规律。杨院长从人的思维本体的四个维度对此进行了阐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理有据地解释了为什么在学校发展中要以“生”为本的原因。
合时性强调了学校的规划和发展要与时俱进,主动汲取现代教育的营养,不断丰富学校发展的内涵,把握时代的脉搏,不能老是停留在过去的办学成绩中,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要看到当今教育形势的迅猛变化,尤其是互联网可能会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的冲击。这一点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尤为重视。
在这次报告中,我最为推崇的一句话就是杨会长提出的“学校文化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拿我刚调离的海光小学举例来说,学校所处城乡结合部,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自然条件、人文因素、办学条件等的限制。针对学校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学校上下作了若干次的思考、讨论和实践探索。
在空间上来说,海小受到办学场地的限制,因为靠近民居或者是办学力量的有限而在一段时期内基本失去了扩建的可能。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设计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就必须在这有限的空间上做文章,不能走“大”这条路就只能向“精”的方向发展。要让学校由地上到墙上,每一寸地方都会说话,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每一块地,每一扇墙。要通过学校文化环境的精心设计和雕琢,精心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文环境,进而运用现有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生成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学校每一个景点的设计,都既是高尚精神的话语,又是富有教育意义和充满文化品位的艺术。同时,还要拓展校园文化空间,努力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网络。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可选之路。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将学校文化融入社区,营造校园文化大氛围。参与社区活动,即可以使得学校文化走出学校,向社会展示学校办学宗旨与内涵,也可以减低学校在校园文化方面的投入。
在内容上而言,校园文化其实可以不受场地的限制,但往往受到办学力量的限制。学校办学资金缺乏,这就造成许多学校无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作为一所规模不算大的学校,在有限的条件下就应该走注重内涵的路子。当年提出的“体艺双馨”的特色建设,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带动了其它各项的工作的发展,校园活动开展中形成的“艺术节、科技节、体育周、篮球联赛、数学运动会、英语周、阅读月、诵读节……”等一系列平台,让孩子们在学校里纷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从而找到了一份自信。这正验证了杜威先生的一句话:“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更新了自己。”
也许,这正努力构建校园文化的意义和精髓所在:那就是依据学校实际,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措施,营造出充满熏陶效果的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文化氛围,让师生身在其中,不知所在,但却沁入心脾,溶入血液,成长为带有这所学校烙印的人。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