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读后感
“儿童是个心理学家,教师应该成为解读儿童的心理学家”这是作者武建芬教授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这本书关注儿童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心理理论视角下混领班同伴之间教与学的一些行为特点,以同伴混龄中的冲突、合作及协商等为切入点,解读了大量隐藏在日常同伴混龄交往中的心理理论,总结出我国五类常见的混龄教育组织模式:全园性混龄编班模式、同龄编班和混龄编班共存模式、蒙氏混龄模式、间断性混龄编班模式及间断性混龄活动模式。
书中指出所谓“混龄教育”,是指将不同年龄(年龄跨度12个月及以上)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按照一定模式加以组合,以促进儿童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模式。研究发现,不论是在混龄班还是同龄班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同伴交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锚点儿童的认知水平也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持续增多,而与成人的交往持续减少。并且,与年龄有差异的同伴交往比与同龄的同伴交往更频繁。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幼儿认知及社会交往经验有关。首先是认知方面,3——6岁幼儿的思维正处在前运算思维阶段,这一阶段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这在小班幼儿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而他们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从小班到大班中,幼儿逐渐去自我中心化,能够开始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理解他人的情绪,这将有助于幼儿融入同伴群体中。社会经验的增长使幼儿可以接触更多的社交策略,观察和学习不同的社交策略;在认知发展论看来,思维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可能都会促进幼儿策略贮备的增长。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交往接近方式,但言语接近策略是幼儿使用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语言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过程更加顺畅。
我园在实施户外混龄游戏时本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理念,发挥混龄教育的巨大潜力。活动中,小孩子与大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因而有机会向大孩子学习并得到他们的帮助,大孩子也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他们在一起,合作的机会多,竞争的压力小,合作成功的概率高。例如在我们的混龄建构活动中,大家一起讨论、观察和动手操作,共同协调与合作,大大提高了幼儿间合作的主动性,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通过细致观察,我们发现大孩子的合作意识更强一些,原因在于大孩子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在活动团体中愿意与低龄孩子合作,并且会不自觉地亮出领导者的身份,对小孩子显示出关心、帮助、忍让和宽容,而小孩子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与大龄孩子相处时自然处于从属地位。他们经常被动接受大孩子的帮助,服从他们的指导,同时也模仿他们的行为,无形中促进社会认知的形成。
幼儿园混龄教育我们在实施,希望通过户外混龄游戏使幼儿园教育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为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