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陵智慧教育 >> 教师发展 >> 名师工作室

<br />

作者:李国权 来源:中语名师工作室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0日 点击数:

经历了两天半的培训,累得够呛,自我感觉比上课难挨多了;不过,经历洗礼之后的心灵却空灵多了——心理上的,教学上的,精神上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的最好体现和抓手就是着力于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以此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教者如何指导“吸收”“倾吐”就成了语文课的重中之重。三节展示课,五场报告,精彩纷呈,火花四射,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和收获。

赵富良老师的《学习改写》,就如其所言,“在写作教学的‘语境’里自由呼吸”,学生按照“语境”改写要求进行创作,“出征日记”“从军家书”“亲友诉说”等,创作中展示,展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就这样改写要求和注意点不经意间就自然的“流淌”出来了。

徐杰老师上的是《动物笑谈》,围绕核心问题“笑”,教者出示了一系列关于“笑”的词语,请学生选择一个放到你觉得合适的语段旁,并说明理由。这样的处理,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再熟悉,也是对文本理解的再深化。还有最后的对比仿写,写的形式变了,深度也变了,直指文章的主题,学生的思维有了纵深的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读写共生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洪超老师的讲座从现实热点讲起,指点“写作”,神思飞扬,激情洋溢,从自己的经历中提出了三条写作之道:“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好作文是‘偷’出来的”。栾娟老师温润的四笔“起一笔”“转一笔”“描一笔”“点一笔”,点燃了学生写作的激情。王跃平老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从语文的视角阅读,从语文的视角写作,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有计划地“读下去”,有目标地“读进去”,有感受地“读出来”。
五位老师的课(讲座),侧重点不同,各有妙处,各有千秋,对如何进行“读写结合”进行了很好的示范。
首先,学习某一篇或某一类文本时,目标不仅仅是这些文本,眼里还要有写作的“契机”,把文本当作“用件”,在合适的地方进行写作,引导学生熟悉文本,深入文本,咀嚼文本,学生就能看到“天光云影共徘徊”。
其次,能够通过巧设写作活动,搭建从学生原有思维水平到更高水平的支架。写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真的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结果还是“昨夜西风凋碧树”。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畏苦怕难的情绪,教者可以先降低写作要求,在阅读中学习,在理解中提高,在纠错中进步,最终达成较高的教学要求,形成阶梯式的教学支架,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许就能被点燃,形成燎原之势。

第三,就是阅读的切入口的寻觅。听了许多大咖的课,切入口之巧妙,真的令人拍案叫绝。可以是一个标点,可以是文题,可以是文章的某一个词、某一句话……反思自己也教过这节课,为什么当时就没想到呢?可以说,切入口的好坏,真的关系到你一堂课的成败,而关键是你如何找到这个点。课后,我曾向徐杰老师请教:为什么听到你们的课,总能准确把握一个点,撬动整个文本?这个点是如何选择的?“一是要能把文本读透,精准分析,进行重新建构,力争做到四两拨千斤;二是有时也是灵感吧,有了灵感,及时把它写下来,进行整理、提炼,再深化。”灵感不正是日积月累学习、思考的结果吗?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们要能沉下心去钻研文本,“自由、欢畅和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出“这一个”,这样学生才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一番话、一篇文章“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摸清楚了,写作时的语言运用,篇章架构等也就一目了然了,切入点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这次家门口的高端盛宴,让我仰望了灿烂的“星空”,也让我脚下的“实地”更明晰了。生活,不是等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跳舞。教学,亦是如此,面对部编版教材,舞姿一定要翩跹。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