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陵智慧教育 >> 教师发展 >> 小学教研

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幸福

——读《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有感

作者:缪伟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5日 点击数: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韩兴娥老师的著作《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其实知道这本书纯属偶然,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也有意识地为上中班的女儿买各种绘本阅读,但有时我觉得自己缺少主见,买书比较随意,所以就很想找一找如何指导孩子阅读的书籍来看,从百度中发现了这本书,我立刻被简介上的两句话吸引了:第一句:韩老师用三个星期时间交完了汉语拼音;第二句:韩老师用两周时间教完一本教材,班上同学个个成绩优秀,全班没有一个差生!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所以我立刻网购了这本书。这本书大部分文章来自韩兴娥老师与家长交流的博客和信件,内容从入学的第一天写起,从第一首儿歌的教学写起,从一个字的笔画教学写起,着重探索课堂内如何阅读课外书,一步一步引领孩子们踏上了幸福的书香之路。掩卷沉思,读此书不仅是一种震撼,带给我的还有启迪和思考。

一、海量阅读,先吞食再反刍的“鲸吞诵读法”

韩老师书中提出了海量阅读的理念,提倡“课外”读物“课内”读。儿童阅读需要“鲸吞牛食”。说实话,越到高年级,我越觉得一堂课四十分钟不够用,尤其我们还推行了课始五分钟,真正讲课文的时间只剩下35分钟,面对一篇长课文,我时常在备课时觉得关键词句要抓,人物品质要分析,课文结构、写作方法要渗透,还要在课堂上穿插书后题目、补充习题和练习册的相关内容,……总而言之,一节课要完成的目标很多。孩子们做得“童眼昏花”,老师们讲得天昏地暗,供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少得可怜,课内知识都掌握不了,课外书在课内读?这不是加重负担吗?韩新娥老师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比如我们觉得比较重要的拼音教学,韩老师仅用三个星期就教完了。她在识字教学中,很少让学生口头组词,因为低年级学生对用来组词的字只知其音不知其形,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认读词句,不只省时间,而且效率高。平日除了阅读就是写写生字,课堂上不做任何试题。省出来的"课内"时间用在读"课外"书上了。这样一来,时间有了,就地取材,学生读的儿歌多了,认的字自然就多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恨不得嚼碎了嚼烂了,而是把大量的思想、文字俱佳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海量阅读中吮吸知识的甘露。这种方法是利用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经典,“吞下去”,背诵下来,快速记忆,高效积累。如《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这些“吞下去”的经典,随着孩子们年龄、阅历的增长和阅读量的增加,总会有理解的那一天。韩老师之所以能“两周教完一本教材”“三个星期教完拼音”,采取的就是先吞食后反刍的教学策略,面对学生暂时不理解的文章,韩老师并没有要求他们理解,用韩老师的话说:“文章的深度理解要等以后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慢慢反刍,不必一步到位。”她的具体做法是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高效识字,识字的速度太慢是造就差生的源头。识字量不够,直接导致阅读滞后。而阅读滞后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其中很有可能会错过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韩老师认为孩子在8岁左右就应该进入自由阅读状态。就中文阅读而言,必须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才能为自主阅读提供基础。然而,按我们沿用了数十年的语文教学的进度,小学生认完2500个左右的汉字需要五六年时间,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阅读期被延迟到了10岁以后。如果在一年级用一年的时间,让学生或扎实或模糊地认识2000常用字,那么每个学生都会感受到文字的神奇魅力,欢呼雀跃着走进自由阅读的天地,为书香人生奠定基础。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白话文语言,为口头、书面表达打下基础,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流畅地表达见闻感受。高年级大量诵读经典。海量阅读古典诗词,在经典阅读中获得启发。用历史故事为经典阅读铺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尚好,没有其他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干扰,可以从从容容地学文言,不求甚解地通过海量的文言文慢慢浸润,不必像在中学那样揪住一篇文言文细致分析并要求背诵,以求在短时间内掌握。这段时间虽然逐渐增加文言文的比例,但文言文、白话文是同时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值得一提的是韩老师把一年级定位为低年级,二、三年级定位为中年级,四到六年级定位为高年级。

二、时间,是海量阅读的保障

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首先,课堂要高效。一节课完成的,绝不要拖成两节课,当堂能完成的,决不拖到课下。韩兴娥老师的课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一是略读教材中的部分文章,她在教学《小英雄雨来》《猎人海力布》时,学生自己默读一遍就行;二是精读的课文也不去条分缕析。精读的文章或者是美文佳作,或者是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一个课时学习两至四篇课文,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开火车、自由读等。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能涵盖全文,帮助学生理解、朗读课文。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只提一个问题:桂林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通过朗读把桂林山水的特点表现出来。再如,学习2000多个字的《狱中联欢》,只提两个问题:1、浏览全文,思考课文中写了哪几个节目;2、读对联谈理解。最后做一做预设的练习,这篇文章就学完了。当然,这只是韩老师的课堂,一个思路。韩兴娥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材,对我们来说并不现实,不过,我们可以尝试删繁就简。于永正等一些语文界的名家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何必要把一篇文章大卸八块,支离破碎。有些文章作者没想到的,我们老师倒“挖掘”出来了高尚的中心思想,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美没有了,留下的只是惨不忍睹。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专家分析并不完全在于“鲁迅文章难懂”,而在于教师分析的过于繁琐,过于政治,过于思想。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时候鲁迅的文章,连他竖起的头发、字胡老师都赋予了鲁迅的精神品质,其实想想也许只是鲁迅发质硬,头发只能竖着。于是这学期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我就摒弃繁琐的分析课文,只抓住说明文结构这一点疏通课文,提出观点,论证观念,总结观点,以英语中的思维导图方式

板书主要内容,只花了不到半小时就学完了课文,课后的作业反馈显示学生掌握得还是比较好的,可见在应对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时,韩老师的方法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保障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我想,在课下还需要进一步压缩做题时间,特别小学语文,少布置甚至不布置抄生字、做试卷之类的作业。特级教师孙双金建议语文的作业更应体现在“读、背、写”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多读书,多去背诵一些妙词佳句、经典诗文,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了记得多了,学生有了满腹经纶的积累,就会有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表达。

三、语文教学,读才是硬道理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果使用得好,几乎能解决阅读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已充分地肯定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韩老师的做法也并没有多少”高深之处“,只是她能把握住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教学的规律,那就是——“读”。她的语文教学,没有太复杂的教学方法,备课也不需付出“高成本”,方式简单得很,那就是读、读、读……课堂上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就三言两语,是夹杂在诵读中间的“休息”。这一篇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读”!全班读、听录音读、跟读、分小组读、个人表演读、接力读、默读、朗读、自由读、选择读、合作读、引读、范读、品读……读得滚瓜烂熟之后,就找有价值的片段或语句试着背一背。“读”占鳌头,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感悟。反思我自己,对朗读重视得不够,课堂上很多时候都是在逐句逐段分析,总想着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人物品格,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必然下降。记得今年暑假,学校推荐了一本书,每个班大约有十几本,读完要写一封信参加《阅读》杯征文,刚在班上说的时候,学生都积极举手,可当我告诉他们读完要写一篇征文时,举手的刷的一下少了一大半,最后还有两本书没推销出去,我只能硬性指派,但明显看出那两个学生是不情不愿的。其实阅读学生还是愿意的,他们畏惧的是读完还要写读后感,写读书感悟,对他们来说这就失去了单纯阅读的兴趣。就像我们班学生每次学校组织活动总要先问问我要不要写作文,如果我说不写他们就会欢呼雀跃,如果我要求写他们也会垂头丧气,尽管还是会完成任务,但却失去了游玩时的快乐。所以不妨先抛开阅读的目的性,只是单纯地读,单纯地交流,重拾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而且大量不同的文章令学生有新奇感,而教师屏避了繁杂的解说,把时间让给学生自己读,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活干”。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培养“沉思静读、自求博取”的读者。

韩老师在书中说:名师的精彩课堂我很向往,但既要当研读文本的文艺理论家,又要当口才出众的演讲家,还要当调控学生情感的表演艺术家……我显然不具备那样的本领。而进行“海量阅读”,不需要过人的口才,不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一般老师、一般学生都能适用。像我这样平庸的“丑小鸭”,通过进行“课内海量阅读”,也能把安身立命的职场变成了充满乐趣的幸福之旅。读完此书,我有很多期待,也有很多困惑,鲸吞诵读会不会变成囫囵吞枣,拔苗助长?课内海量阅读会不会影响课文学习,既要掌握书本知识又要大量阅读,“鱼”和“熊掌”真的能够兼得吗?这样的海量阅读是否适用于我们的学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会尝试着把韩老师的一些教学方法借鉴到自己的生活和课堂中去,希望也能如韩老师一样让自己的女儿和学生享受阅读的幸福!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