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陵智慧教育 >> 教师发展 >> 教育论坛

对幼儿体育活动中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

——以大班体育活动《水上急救队》为例

作者:马洁 来源:泰州市幼儿园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2日 点击数:

【摘要】学习方式是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的,决定着未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幼儿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每个幼儿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师要科学、理性地认识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在尊重个体、激发鼓励、转变角色中,针对不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支持策略,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实现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幼儿 学习方式 混龄指导策略

关于学习方式,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1],学习方式决定着未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其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生命个体,幼儿的学习方式也是个性化的。与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方式一旦形成,是不容易受到学习环境和内容等因素影响的,因此,学习方式是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另外,行为和技能与幼儿的学习方式相关。

那么,如何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其发展积极的、适应性的学习方式呢?下面我就以泰州市幼儿园夏浩阳老师设计实施的一节大班体育活动《水上急救队》为例,谈谈我对幼儿学习方式的思考。

案例:

教师的活动目标:1.能持重行进一定的距离,增强上肢力量与耐力素质;2.在难度提升时能坚持游戏,敢于挑战并发现应对挑战的方法;3.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基本流程:以水上急救队员的身份、用游戏情境引导幼儿进行热身活动,让幼儿自选轮胎做游泳模仿操,感知轮胎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自主探索尝试“持泳圈(轮胎)”游泳的方法,接着与同伴分享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各种“持圈”的方法,并能克服小小的困难坚持游戏,体验感知最适合自己的“持圈方法”,在有张有弛的游戏中锻炼臂力和耐力。最后让幼儿自主选择持圈方法和游戏路线开展竞赛活动,结束时幼儿和老师一起整理游戏材料。

在传统的体育活动中,通常是以教师的讲和教、幼儿的听和学为主,幼儿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转变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其实也是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在这节活动中,夏老师围绕锻炼臂力和耐力的技能目标,以游戏情境贯穿始终,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在愉悦的体验中掌握了技能。从活动中,我们看到幼儿多种学习方式的呈现以及教师给予的支持。

一、设置情境,尊重个体,引发自主学习

活动的导入环节,教师为幼儿设置了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变身为急救队员。而此时大班的孩子已经有关于各种职业的经验,所以在这样的情境中,幼儿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很快融入角色中,参与变得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将轮胎化为“大大的救生圈”,并用“你能带着它游起来吗?”作为话题抛出,提高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持圈游泳”的过程中,孩子们一会儿在“风平浪静中”转圈嬉戏,一会儿在“惊涛骇浪”中奋力前行,一会儿又在“阳光下”享受大自然的温馨……教师充满游戏情境的语言让孩子们完全融入游戏之中,不断变化的情节让他们在适宜的强度和密度中兴趣盎然地掌握了基本动作,锻炼了臂力与耐力,改变了原来枯燥、单一的动作练习。幼儿的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自主学习自然发生。

在幼儿选择“泳圈”以及比赛路线两个环节中,教师还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决定。一是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轮胎。既有大小的不同,又有重量的不同,同时在数量上略多于参加活动的幼儿人数。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身材和能力选择大小和重量都适合的“泳圈”,从而很好地支持了幼儿的计划,并让他们有自信地去完成计划,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二是在比赛时让两队幼儿自己决定路线的起点和终点。孩子们积极地规划路线,当比赛双方对路线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教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解决方法或帮他们解决,而是鼓励幼儿描述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想出他们自己的解决办法。在这样的过程中,虽然教师有所等待,但却给了孩子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幼儿的自主学习也再次发生。

二、创设氛围,鼓励尝试,激发探究学习

以往的体育集体活动,经常是教师示范一个动作,幼儿跟着学一个动作,是一种你教我学的模式,呈现的是“接受型”、“练习型”的学习方式。这节活动中,夏老师在动作练习的环节并没有示范讲解或是告诉孩子们用什么方式“持”轮胎,而是启发孩子们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轮胎后进行自主探索。宽松的氛围让孩子们乐于用多种方法尝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持”圈方式需要的力气不一样。整个探究的过程是开放的,对孩子们多样的方法教师表现出接受与尊重。这种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给幼儿体育活动带来了无穷的魅力,不仅让孩子们的动作学习自然融入其中,而且在每次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润物细无声般激发了孩子们的自信心。这样更有利于幼儿形成真正的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当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小挫折或小困难,比如有的孩子会因为“持圈”的方式比较费力而不能坚持一定时间,或者说“持圈游”的距离不长就想放弃等不同的情况发生时,教师则及时介入。或是引导,或是鼓励,帮助孩子调整“持圈”方式,寻找“省力”的最佳动作,帮助幼儿跨越心里障碍,激励幼儿挑战困难,完成探究活动。教师这样的支持可以让幼儿从经验中获得学习,并且让孩子们以后能够在类似活动中独立使用这一经验成为可能。

三、转变角色,生生互动,支持合作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要上好一节体育活动,教师的“教”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动作技能的正确引导。在探究各种“持圈”动作的过程中,夏老师转变自身角色,改变教的方式。他充分利用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采用生生互动的策略,让孩子们分享交流“持圈”方式,并尝试学习同伴不一样的方法,在体验中改进优化自己的动作,为每个孩子展示自我和学习他人提供了机会。孩子们的灵感和创造力在相互展示、学习借鉴中被不断激发,动作在体验感知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生生间的互动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者,而是转变为幼儿能力发展与个性成长的“指导者”和“促进者”[2],师生关系也从原有的“权威-服从”逐渐变成“指导-参与”,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幼儿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每个幼儿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如何让幼儿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选择积极的、适宜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关键还在教师,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既要科学、理性地认识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知道学习方式无好坏之分,只有积极和适宜的学习方式才是最优的。还要善于转变自身角色,针对不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支持策略,给幼儿一个转变学习方法的平台,从而实现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