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陵智慧教育 >> 教师发展 >> 小学教研

这个“趁”字何道理

作者:贾小语 来源:大冯小学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0日 点击数: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流传至今,有许多版本。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使用的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创作版本。教学本课时,心一直困惑于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王母娘娘为何要趁牛郎下田干活之际去捉拿织女?这是作者的笔误还是神来之笔?  

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修改、添加、润色、提升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多直接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强烈要求。《牛郎织女》作为民间故事的代表,它理所当然地代表了封建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本文通过写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了牛郎织女的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和敢于反抗封建专制的斗争精神,鞭挞了王母娘娘代表的专制、残暴的封建统治。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鲜明,王母娘娘是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教学中,作为教师,一般都会帮她贴上“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六亲不认”之类的标签。贴上这样的标签无可厚非,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文中“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等句子和 “狠狠一推”、“拽着”等词语轻易感知。但贴上这样的标签后,又怎么理解“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一说?  

学,贵在有疑,教育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这个“趁”字何道理?它纯粹是作者的笔误?这个念头在我脑海里多次闪过,又多次被自己否定。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改编这个民间故事时又三易其稿,怎么可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崇拜和信任促使我更多地思考:这是叶圣陶先生怎样的神来之笔?  

愚者千虑,终有一得,哪怕这样的“得”看上去有些牵强附会,我还是要一吐为快,权当抛砖引玉罢了。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魔鬼也有善良的一面。站在王母娘娘的立场上思考,她这样做似乎显得合情合理。王母娘娘是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作为统治者,她绝不容许任何人触犯自己的权威,触犯统治阶级的利益,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所以,当她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所以,她最终派天兵天将到人间将织女捉回了天庭。但是,织女毕竟是她的亲外孙女,割不断的血缘关系让她不可能绝对冷血!于是乎,她“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牛郎不在场的场面毕竟不那么残忍,毕竟会让她和织女的心里好受些。亲情和权力的矛盾,就这样说不清,道不明的交织在一起。  

在河南鲁山流传的关于牛郎织女后续生活的内容说:织女被抓回天宫,织彩霞云锦,整天闷闷不乐,思念牛郎和儿女。牛郎携儿女在凡间度日,愁苦难言。他们的居住地距鲁山坡顶南天门只有5华里路,一双儿女在家想念母亲,时不时顺山岭走到南天门要“娘亲”。南天门的把门将军同情他们的遭遇,少不得行个方便,让他们进进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欢外孙孙,听任他们来来往往。王母娘娘也放松了对织女的监管,两家的关系也就慢慢融洽起来。

读罢这样的传说,相信这个“趁”字是叶老先生的神来之笔的念头似乎更加坚定起来。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