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陵智慧教育 >> 教师发展 >> 教育论坛

学情分析:不该被遗忘的必修课

作者:丁正后 来源:人民教育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7日 点击数:

学情分析,不是一个新话题。平时,我们经常谈到的基于学生、从学生出发、备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等等其实指向的就是学情分析。然而,实际教育教学中主动用心进行学情分析的教师却不多见。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

教育教学在哪里发生?又将学生带到哪里去?

什么是学情?这不是一个容易说清楚的概念,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谢晨和胡惠闵两位研究者,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58篇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学情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对学情理解的视角各不相同,最终形成的学情定义,对实践的指导也不尽相同 。一是用概括性的方式给“学情”下定义,“学情”即“学生的情况”;二是用列举式的方式给“学情”作归纳,将与学生学习情况相关的信息一一列举出来;三是从学情是否影响教学的角度描述学情。认为,对教学效果会产生影响的学情才是真正应当关注的学情。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如何理解学情呢?我想,没必要去追求精准的学情定义,大体领悟学情的基本内涵就够了。两位教育大家的话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一位是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他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中写到:“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第二位是前苏联心理家维果茨基。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天下闻名。他说,在儿童的发展中,其实一直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实发展水平,是呈现出来的显见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可能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之间有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引导,那么,“最近发展区”就会变成“现实发展区”,可能发展水平就会变为现实发展水平 。

奥苏伯尔指出了学情分析的意义,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教育教学从哪儿开始?在什么基础上生发?维果茨基指出了学情分析的目标,其实是在要求我们,教育教学将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学生将会有什么样的提升,发展到什么程度?

结合这些论述我认为,所谓学情分析,就是主动通过多种途径与手段来分析并确认学生已有的基础、应该达到的目标、可能达到的目标,研究并利用这些核心要素,结合学习动机、环境条件等元素对教育教学施加积极的影响。

大量缄默知识中哪些是需要分析的核心要素?

不论如何分类,学情分析都应该把握核心要素展开系统研究。

学生已有的智力背景分析是首要的。智力背景包括学生新知学习中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已具有的指向新知学习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等。

学习是个连续的过程,学生对于旧知的掌握程度、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是学习新知、解决新问题的关键要素,可帮助学生优化思维品质,提高学习效率。因而,探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方法结构,了解学生的智力背景就至关重要。我校开展的前置性作业实践研究,其实就是一种探寻智力背景的学情分析。老师通过前置性作业的检查,就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与方法结构。

以语文学科为例,五年级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中,通过前置性作业,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智力背景:一是字词掌握情况;二是相关知识积累情况,“十大元帅”、长征故事的知晓情况;三是文本理解情况。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为什么又要杀它。对学生已有的智力背景展开分析能够让教师很好地了解学情,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

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也是学情分析的重点,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新知的基础。在杜威看来,“学生来到课堂里不仅带来了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力,而且也带来了不知从生活的什么地方所获得的大量缄默知识,带来了儿童的数学、儿童的物理学、儿童的化学、儿童的文学、儿童的经济学、儿童的哲学、儿童的历史学等等。” 换言之,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生活体验所形成的生活背景对学习新知影响巨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情分析中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把已有经验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学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学情分析还要明确指向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跳一跳,能摘到!”需要跳多高,能跳多高呢?课堂40分钟以后,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哪些提升?让成长真正发生,就必须对学生发展可能性进行分析。发展可能性定低了,会出现虚假的繁荣;发展可能性定高了,就会曲高和寡。预设学生应当掌握的程度,研判学生学习新内容可能范围与深度,探明学生学习的广度与宽度,在此基础上展开教育教学,从而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教学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这应该是我们憧憬的美好状态。许多教师教学中作业超市的设计、反馈性练习中附加题、选做题的设计就是指向可能性的有益探索。

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应该成为学情分析的重要内容。发展需求一方面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心理诉求;另一方面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会表现会出许多共性的特质,比如,好奇、困惑、问题、期望、兴趣、无限潜能等。

对待发展需求,低年级的儿童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到高年级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稳定性大大提高,并逐步成为稳定的性格特征。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以语文学科为例,二年级的课文《大禹治水》一课中“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教学中教师往往都会采用精美的图画、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需求;而到了高年级,同样是形容洪水的灾害,比如课文《大江保卫战》,教师就应该更多是让学生自己想象画面,通过教学艺术唤醒需求,让孩子身心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

除了个体差异,学生群体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学情分析的又一重点。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中,充分了解学生的群体差异状况,教师便群体诉求找到教学的平衡点,追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多种途径释放学情分析的巨大能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情分析的方法与路径同样是丰富多彩的。

最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法。它是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研究学生的一种方法。观察法简便易行,但需要长期坚持。教师要有意识观察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表现,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加以归纳、汇总、分析,形成学生的个人档案。这个档案不仅仅包括每个学生个体的知识基础,更应包括认知结构、认知习惯、认知风格、认知障碍以情感和发展的需要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展开教育教学。观察法不仅仅适用于学生个体,还可针对班级群体。

资料法是了解学情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已有的信息资料间接了解、研究学生已发生的事件或相对固定的基本情况。资料主要有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卷、成绩单、成长记录袋等。通过查阅这些资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

比如教师对学生试卷、作业进行分析便是最为常规的学情分析法。一些教师认为作业或试卷讲评就是对对答案,答案对完了,讲评也就完了。这种认识无法释放学情分析的巨大作用。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不了解自己错误的根源,更谈不上寻求避免此类错误的措施。

为了避免学情分析浅尝辄止,我校在线集体备课的第一个环节即为错题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错误一一分析,不仅分析知识点的错误,更要对产生的错误原因,如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困难等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还要提出改进的策略。这个过程便是给教师以学情分析的示范。当然,分析资料,必须注意其客观性和可信度。

调查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调查可以采用问卷,也可以是谈话、访谈等形式。调查的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可以是针对性的了解学生某一主题的学习状况。调查法的重点是问题的设计,要突出主题、简明扼要、易于回答。

“泰微课”是泰州市教育局开发的高效学习平台。上线以来,广受好评。通过“泰微课”可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将“泰微课”资源与前置性学习、课堂教学、课后反馈有效结合,可使老师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能够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以英语学科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泰微课”导学案、前置性校本化作业或自主学习任务单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在词汇自学、句型掌握、课文朗读、语言运用、知识拓展等方面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修正课前预设,通过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解,或指导学生课后观看精选的与教学重难点相关的微课进行巩固,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学情分析方法还有许多,比如,谈话法:通过直接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思想观点、情绪状态及心理需求等;测量法: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现状进行测量、测验(包括前测、后测、专项测试等);分层抽样法:从每个层次的学生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或调查问卷的测试;大数据分析法: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数据进行搜集分析。目的都是为了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高效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

本文刊发在《人民教育》(2017年第22期)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